第A4版:宁波新闻/文明看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27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90年前,4位宁波人 参加了南昌起义

    本报记者 王 佳

    通讯员  周雅飞

    1927年8月1日凌晨,伴随着南昌起义的枪声,中国共产党开创了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历史新时期。

    在“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一面“英雄墙”刻着当年起义参加者部分名录。这面纪念墙留下了两位宁波战士的印记:柴水香、裘古怀。其实还有两位的名字没被刻上去,他们是竺扬、俞佩钦。

    “我的爷爷竺扬在战斗中负伤回乡,经过八一起义‘洗礼’的他,不久带伤再次走向新的革命历程。”在奉化江口竺家村竺扬故居,竺扬的孙子竺松民深情回忆。

    竺扬故居是一座4间1弄木结构农家老宅,老宅的一楼展室内,陈列着竺扬的生平事迹,其中一面墙上,“转移武汉——参加‘南昌起义’”的展板分外醒目。

    竺扬1910年4月出生,16岁在宁波读书时便投身革命,加入共青团,闹学潮,迎北伐,搞农民运动。

    当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宁波发动“清党”,向共产党举起了屠刀。“当时,爷爷接到党组织的通知,撤到武汉,参加了由张秋人主办的学习班。”在竺松民的娓娓叙述中,那段红色记忆在跨越了90年后再次展开。

    大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使中国共产党彻底认识到军队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决定,集中自己掌握的和影响的部分国民革命军在南昌实行暴动。

    竺扬和奉化团员俞佩钦、宁波工人党员柴水香参加了贺龙领导的二十军三师教导团,从武汉东征到江西南昌,参加南昌起义。此时的裘古怀,正在叶挺任师长的十一军二十四师政治部任宣传科长。

    “8月1日凌晨,爷爷和教导团战士隐蔽在一所学校里,凌晨2时,得到命令,只要枪声一响,就冲上阵地喊口号,作政治宣传,敦促敌军投降,缴到枪支后,冲向前线与敌作战。”

    南昌起义胜利后,部队开始南征。为适应战斗需要,竺扬和战友们一边行军一边学习军事知识,还听过周恩来、恽代英作的报告。

    8月下旬,起义部队继续南下到会昌。竺扬和战友俞佩钦在会昌城一条巷子里坚持战斗,子弹在身边乱飞,“爷爷亲眼看见战友俞佩钦中弹牺牲,他自己的脚踝也被子弹击中负伤。”竺松民说。

    因伤口发炎溃烂,竺扬病倒在一个破庙里,送到医院时,医生用石碳酸水进行了简单处理,熬过10多天的剧痛后,竺扬给家里写信,由兄弟竺一平赴汕头接回。

    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失利后,和众多的起义参加者一样,竺扬、柴水香、裘古怀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条件下,继续坚持革命斗争。

    1930年,柴水香前往浙南工作,任红十三军政治部主任。行军打仗时,他常把草鞋笠帽让给战士,自己光着脚爬山越岭,被战士和群众亲切地称为“赤脚大仙”。这一年9月,因遭叛徒出卖,陷入敌手。敌人割下他的头颅,悬挂在温州城头示众。入夜,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分别掩埋了他的头颅和躯体。新中国成立后,柴水香遗体得以合拢安葬于温州翠微山公墓。

    在潮州战斗中中弹负伤的裘古怀,历尽艰辛返回宁波找到党组织。在浙西分管武装和共青团工作时,先后赴遂昌、龙游、衢州、兰溪、建德等地指导工作,1928年8月13日晚,指挥发动了兰溪秋收暴动。在共青团浙江省委任职时,为恢复和发展团组织积极奔走。1929年1月,裘古怀不幸被捕,在浙江陆军监狱中,创编刊物、课本,撰写文章,宣传革命思想,最后英勇就义。

    竺扬带着脚伤,在宁波、上海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37年,竺扬与鲍浙潮等一起,在朱镜我的领导下,共同重建宁波地区党组织。经过竺扬与同志们的努力,宁波地区党组织由弱变强,发展壮大,最终遍布城乡各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