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7月28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长河卧波映古桥

    蔡菊香

    南宋状元宰相吴潜一声号令,一时间,持镐扶锹者如蚁云集,通贯镇海境内22公里的中大河很快被开掘挖通,并与杭甬运河相接,成为浙东大运河中的重要一段。历经近800年官费民资多次大型疏浚工程,又经“五水共治”深挖拓宽修岸的中大河,出落成如今河宽水清岸直模样,一直被镇海人誉为“母亲河”。

    悠悠中大河水,见证了镇海外出求学经商进仕者的过往,河上之桥,承载了他们的匆匆步履。从最东端与慈溪接壤起始,至骆驼最西端,经实地踏勘,中大河上新旧交替的桥梁共有28座。

    明代,慈溪县为了改变慈江不能直接泄水出海,易发内涝的弊病,借镇海之地开掘中大河支流借邑港,清道光年间建借邑港石桥作通行之道,现改建为借邑闸。距借邑闸不远处,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农指着长满扁豆等植物的河岸称,这里曾建有一座石桥叫“胡家桥”,桥四边雕有精美的龙头石头望柱,桥面由两大块石板拼接而成,胡家桥即是中大河最东端的桥。

    中大河边有座号称“慈东第一桥”的古桥,本以为这条名声在外,位于慈溪和骆驼分界线上的桥一定有它的特别之处,但当附近村民指着中大河支流东河塘上的一座不起眼的石板小桥时,我不禁哑然失笑了。据《镇海地名志》记载:荷花池头原名河化池。村临中大河,有河嘴伸入村中,后筑成池为禁漕,自此称河化池,后雅化为“荷花池头”。因石板小桥紧挨池头,也称“荷花池头桥”。可能正是因为其与生俱来的特殊地理位置,才使得这条不起眼的小桥远近闻名。

    中大河上声名最响的当数骆驼桥。骆驼桥始建于公元960年。清《雍正慈溪县志》记载,骆驼桥“东连镇海,西接慈溪,南达甬江,北通三北,为往来之孔道,为行旅之要津”。骆驼桥的由来和美丽传说本地人都耳熟能详,然其桥栏额上的落款想必知之者甚少吧。

    据资料记载,骆驼桥栏额上的字为清光绪年间的刘未林所写。上款“民国十六年冬月”,下款“里人同修、南城刘未林书”,下钤“刘未林”朱印一方。刘未林是江西南丰人,当时的书画名家。刘未林的字画价格不低,《鬻书直例》云:“楹联四尺以下四元、至七八尺八元,堂幅四尺以下八元、至七八尺十六元……”骆驼桥桥碑收支项中,有一项题写着桥栏额的支出,银洋六十元,与刘未林的润格相符。宁波现存桥碑中,见过有碑石、漆碑等支出,而有题额润笔支出的,骆驼桥恐怕是唯一的一座。

    距骆驼桥不远处,有一座结构特殊的桥,桥墩伸出两根宽度不一的堰体,这就是贵胜堰桥。1958年姚江大闸建成前,它是条“拦咸潮、蓄淡水”的石堰,在“宁波帮”人士楼其梁、盛筱珊组织下,于1932年11月捐资建成。

    骆驼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四十五天晴,咸水到丈亭。大旱不过七月半,蚂蟥两头翘,不过长石骆驼桥。”顺口溜比较夸张,但很形象地描绘出当时天大旱海水倒灌的情景。另外从科学角度讲,骆驼桥外围修建了贵胜堰坝把蛇虫鼠蚁挡住了,也把内灌的咸涩海水拒之于闸门外。骆驼桥让骆驼这个地方声名远播,而真正给老百姓带来福祉的却是贵胜堰。

    中大河最西端距骆驼西2.5公里的地方,有条始建于清代早期的颜家桥,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似的桥墩和风烛残年的桥亭。桥亭石柱上书“风雨一亭过客停骖怀陆氏,津梁万古小桥流水忆人家”。原来,颜家桥一百多年前是由一位陆姓人氏捐资修建的。桥亭靠河岸一侧,平躺着一根约五米长的条石,上有一个脸盆大的“桥”字,想必这条石就是颜家桥的桥栏石。在几乎全靠人工作业的清代建造这样一座石桥,工程量之大可想而知,陆姓人氏定是捐出了一大笔款子。

    中大河上历史远近、大小形态不一的古桥,大多数由镇海人自行捐资出力建造,这种不用官家一分钱,造福当地百姓的善举,不得不令人叹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