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城市文明应该让人“受宠不惊”

    朱晨凯

    文明礼让斑马线,已经成为一道“宁波风景”。外地游客“天山来客”表示,在甬城游玩,当站在斑马线的一端左右观察车辆的时候,无论是公交车、出租车还是私家车,都会缓缓地停下来,开始不明白什么意思,后来明白过来,真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7月27日《现代金报》)。

    “受宠若惊”这个成语,最早出自《老子》第十三章: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外地游客“天山来客”的受宠若惊,也可以说是“得之若惊”。得之何物?从“天山来客”的个人角度讲,得到的是安全和尊重:他不用提心吊胆左顾右盼,可以放心过马路;这种“车让人”的出行体验,超出了他原有的经验,受尊重、被重视之下,他体会到了不一样的愉悦,正如他所形容的“受宠若惊”。从城市的角度讲,城市得到的或许更多:文明行为被更多人所认同,当许许多多“天山来客”有了同样的感受,表达着同样的感叹,必然会极大地提升城市的形象和美誉度。

    这样说来,“若惊”又在何处?一方面,或许礼让斑马线这种行为,在“天山来客”生活的地方并不常见,在宁波获得礼让,感受就容易被放大,由此产生一些“惊讶”;另一方面,“天山来客”惊讶的重点,或许是礼让的“提前量”——礼让或许不稀奇,但“天山来客”是站在斑马线一端左右观察车辆时感受到的礼让,这和已经走在斑马线上车辆再停下来相比,还是有差别的。“提前量”更能体现礼让意识,而且这礼让是“全方位”的,是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车的“无差别”礼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进入“汽车社会”不久,“汽车文明”才刚刚起步,被普遍认同和践行,也有个过程。外地游客“受宠若惊”,源于我市各级各部门多年来对文明礼让斑马线的持续重视和努力,是广大交通参与者共同营造的良好氛围。今年6月14日,我市多部门联合发出《“文明行为我践行·斑马线前我让行”倡议书》,让礼让行为再升级;2016年全年,《宁波日报》发表关于文明礼让斑马线的报道、评论等近30篇,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导向功能;从2016年6月16日起,交警部门正式对“机动车未礼让斑马线”违法行为进行处罚,实施一年后的统计数据显示,机动车的文明礼让率已经超过90%,公交车礼让率更是达到100%;据公安部统计,宁波查处斑马线不礼让力度及礼让率提升程度,在全国城市里名列前五——这些充分说明,外地游客在宁波斑马线前的“待遇”,绝非偶然。

    外地游客在斑马线前感到“受宠若惊”,既是对宁波城市文明建设的一种肯定,实际上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是“天山来客”们的,也是宁波市民的——不仅在斑马线前让行人获得礼让待遇,在城市的其他角落也能使人有更多“受宠若惊”的文明获得感:垃圾分类成为更多居民的习惯;在公交车、地铁上让座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公共场合自觉排队、不在公共场合抽烟等成为社会共识;节约资源、爱护环境从自己做起,等等。

    文明创建,我们追求的目标,应该是让大家“受宠不惊”:文明行为常态化,成为我们的生活习惯,人人“受宠”而不惊甚至不觉。若能这样,就意味着我们所追求的“文明”,像空气一样,人人得之而不觉、失之而难活了。换句话说就是,一旦“文明”成了大家的一种习惯、生活的一种常态,面对文明行为,人人只会“宠而不惊”,而对于不文明行为,则必定难以容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