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都市需要优秀的实体书店

    枕 流

    台湾地区的诚品书店名声在外,2015年11月29日,还在大陆开了第一家旗舰店——诚品生活苏州店。开业时,董事长暨创办人吴清友先生曾亲自出席致辞。想不到一年半后,吴先生竟因心脏病遽然离世。

    笔者近年来经常在报章上看到某某私家书肆,因电子书畅销,网络购书风行等原因而无奈倒闭的新闻。其实在宁波,这种现象也不罕见。我大学刚毕业时,鼓楼步行街一带,只要你信步往前,便能看见一家家书店。它们门面不甚大,但人气挺旺。店里既出售新书,也提供二手书。我至今还依稀记得有“南华书店”“席殊书屋”……此外,联丰新村附近带点小资情调的“大象书屋”,西门口的“枫林晚书店”……曾经都是我的留恋之地。只可惜它们中的一部分,如今已难觅踪影。

    台湾诚品书店,无疑是私人创设书店中的翘楚。开连锁书店的不易,大概只有做这一行的人甘苦自知。“诚品”之外,上海的季风书园一度也是相当有品质的私人连锁书店。它由上世纪80年代的哲学硕士严博非开办。严先生是个典型“书生”,本职是上海社科院研究员。那个时代走过来的知识分子,看待历史的目光尤其炽热和真切,并兼具社会责任感和文化使命。所以当他在有机会从事商业活动时,首先选择了书店。季风书园定期重点推荐的书籍很少是那种列在书籍排行榜上风行一时的畅销作品,更多的是专精于学术的著作。书店里的氛围也好,有一次,我和友人同逛“季风”,进门就听见店内流转着西洋古典音乐。仔细分辨那旋律,竟是意大利音乐家马斯卡尼代表作《乡村骑士》中最著名的间奏曲。我相信这种文化的优雅感是一般商人开设的书店难以给予的。可惜现在季风书园因种种原因已经易主,风光亦不似当年。

    和“季风”相比,诚品书店无疑办得很成功。可即便是闻名遐迩的诚品,在开设之初的15年时间里也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要不是吴清友先生出卖其他产业,加上他麾下的“诚品人”自愿减薪共渡难关,很可能我们早就看不到“诚品”了。客观来说,诚品书店和很多传统书店确实不同。它不仅仅注重书籍零售额,更在探索新型行销意识的同时重视自身展现的文化影响力。吴先生进行的事业是文化传播。这份工作绝非朝夕之功,它需要人静下心思,作深水潜流,作润物无声的长期努力。

    当然诚品走到今天,自有独到方法。最早的时候,吴先生就是个职高教师,后来靠代购欧美进口厨具发家,再后来打算转行时,没有去瞩目那些有高回报率的投资项目,而是看到了民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于是他下决心开办诚品。诚品以“诚”为先,吴先生还在“书店”模式下,进行“多种经营”,运营范畴扩展至画廊、出版、展演等领域。诚品书店里还经常举行文学、艺术、建筑、生活、旅游门类的活动,俨然一处生机勃勃的文化交流平台,这也是诚品能吸引很多年轻人的原因之一。

    现代大陆的一些商人总是津津乐道于吴先生的商业理念、商业措施,并羡慕他的创业环境和机遇。觉得诚品之所以能在实体书店日渐萧条的今天屹立不倒,主要是依仗资金雄厚,市场基础良好。笔者不是商人,说不了内行话,只觉得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尤其在当下这样一个物质主义流行的消费时代里,坚持做一项提升精神、传播文化的事业,很难。而原本属于文明世界的事物一旦坍塌,就很难重建了。书店,是城市中的一方净土,是能够给人心灵滋养的所在。商人们与其琢磨经商技巧,不如多回忆一下吴清友先生自己归纳出来的诚品书店之所以能成功的秘诀——大批诚品人的努力!这些人有着爱艺术、爱阅读、爱工作、爱加班、不爱钱的特质。此话虽非金科玉律,但值得我辈深思。

    (本栏目欢迎赐稿。投稿邮箱:yxq@cnnb.com.cn)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