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正伟 不久前,央视新闻频道一档访谈节目《改革在哪里?》,让爱用国货的宁波网友“惠惠”成了“红人”。“惠惠”几年前还是一名不折不扣洋货迷,打“飞的”去国外买马桶盖、微波炉这样的事没有少干过。可如今,她“变”了,洗碗机、净水壶、抽油烟机等厨房用品清一色使用国内品牌。用她的话说:“中国货,杠杠的,要为中国制造点赞!” 在我们的身边,像“惠惠”这样爱上国货的市民还不少。上半年,鄞州区一些汽车4S店的吉利、长城、广汽传祺等国产车销售火爆,销售额同比增长了30%多,而现代、丰田等合资品牌车销售额出现明显下降趋势。从全市情况看,上半年,消费市场呈现平稳增长的态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95.4亿元,同比增长9%。限上社零为787.1亿元,同比增长5.3%,其中限上零售业销售额682.5亿元,同比增长5.6%;限上餐饮业营业额25.6亿元,同比增长5.3%。 消费做的是供求文章,说得直白点,就是“我要的,你有没有?”。前些年,消费比较低迷,人们要不跑到国外去消费,要不捂紧钱袋。根本原因不是人们不肯花钱,实在是国内商品没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目前包括宁波在内的一些城市,按照国务院要求开展“同线、同标、同质行动”,动员企业在同一条生产线上,按照同样的标准生产出口和内销产品,使供应国内和国外的产品达到相同质量水准,一下子点燃了人们使用国货的热情。如今,宁波商场、超市的柜台里像“百雀羚”这样的民族品牌多了起来,连许多国外消费者也开始追逐“宁波制造”了。据统计,上半年,我市累计实现商品销售额10249.9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限上商品销售额7648.9亿元,增长24.9%。 消费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头戏主要是把供应端做活,让人们获得更多新的商品信息,同时快速便捷地购买。杜锡平在利时集团企划部门工作几十年了,以前,他只有年中庆、周年庆、国庆春节等“大日子”才会忙碌一阵,把写好的商品促销稿发到媒体。现在,他发现这种“排浪式”的宣传方式行不通了。他每周都要和一帮小青年“头脑风暴”,策划各种“商业+文化”“商业+体育”类的推广活动,让市民在各种各样的体验中主动消费。据杜锡平介绍,利时城市奥特莱斯现在基本上每周推出一场活动,周末营业额高时可达60万元。 今年年初以来,海曙和鄞州商贸企业开展浙江省实体商业提升试点工作的重点就是增加传统商贸企业的体验性,改变“坐而为贾”的传统经营模式,像“二百”、新华联、印象城等都开展了众多内部“造景”与室外推广的活动。这些举措效果明显,上半年,鄞州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5.1亿元,同比增长12.2%。海曙区试点企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0%以上;老字号线上销售额增长20%。 三年前,宁波还是一个消费外流的城市,网络消费额远远大于网络零售额。如今,随着宁波积极推动“电商换市”,帮助传统商业“触网”,线上消费后来居上,一片红火。今年1月至5月,我市实现网络零售额360.6亿元,同比增长38.12%,实现居民网络消费额301.75亿元,同比增长27.69%,线上买卖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令人惊喜的是,目前,宁波的服装、家电、母婴用品等占了全市网络零售额的65%。慈溪、鄞州电子商务发展迅猛,网络零售额占全市比重超过55%。 为了把消费做活,我市还积极开展“无现金城市”示范工作,在服务业领域推广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形成“服务业电商平台统一接单、线下服务网点就近择优提供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模式。此外还将出台“互联网+流通”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和跨境电商试点等工作。将来,当商品供应越来越多、物流越来越便利的时代真正到来,相信更多的宁波人会喜欢在“家门口”购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