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殷聪 最近,想在春江花城小区开小卖部的张国兵到鄞州区直属市场监管所递交营业执照申请材料时,顺便在办事窗口扫了扫该区新推出的“多证微联办”二维码。没想到第二天,张国兵便顺利地从快递员手中领到了营业执照及烟草专卖零售许可证。只跑了一次,花费一天时间,就办妥了原先需要跑两次以上、花费两三周才能办妥的证照申领事项,让他觉得“交关给力”。 新常态下,宁波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突围升级,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引领经济发展驶向“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新跑道。 全面深化改革,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有机统一。 充分激活市场活力方可让宁波的经济持续发力。如今的宁波正进行一场刀刃向内、“祛病强身”的经济体制改革。今年上半年,我市以“壮士断腕”般的决心,不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的“乘法”。 数据显示,上半年我市各类市场主体总数已达82.38万户,同比增长10.4%,市场主体总量首次突破80万户;新设各类市场主体7.95万户,同比增长27.1%……一系列数据,是我市市场主体活力被不断激活的有力证明。 优化服务、提升效能,是我市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的努力方向,其成果不仅体现在商事制度改革领域。上半年,“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全市全面推进。经过两次梳理,我市已公布“最多跑一次”行政审批类权力事项1198项,占行政审批类权力事项总数的81.61%,提前完成年度目标。区县(市)审批类“最多跑一次”事项占比,从第一批的42.18%提高到了现在的74.12%。市科技局、市交通委、市林业局等14个部门的行政审批类权力事项已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 作为“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重点、难点,我市基本建设项目审批流程不断优化,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审批速度不断加快。在江北,审批部门不漏一个审批环节,不少一份审批资料,不缺一枚审批公章,代办的中体项目创下了全国同类体育城市综合体项目审批新速度;在鄞州,审批部门承诺重点项目100天内走完审批全流程,工业(物流)企业投资项目50天走完审批全流程。 围绕“土地供给侧”改革,慈溪以弹性年期方式成功出让工业用地,原地价每亩52万元,实际出让地价每亩36万元,价格下降近三成。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市人行、市金融办等单位联合制定出台了金融支持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专项方案,努力实现“三年制造业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比重达到30%”……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为企业降门槛、减成本,鼓励企业奋发向前,将主营业务做大做强,从而激活市场的活力。 “降低企业税费负担,对企业来说最直接的是节约成本,这也体现了政府一心一意为企业服务。”宁波圣龙(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黄红亮对“降本减负35条”颇有感触。通过该政策,去年政府为圣龙集团减税逾600万元,约占公司总税负的8%。“如果将这笔钱用于设备投入,可购买两个小型加工中心,组建一条新的产品生产线。”黄红亮说。 自推出“降本减负35条”以来,我市企业负担不断减轻。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市累计为企业降本减负逾232万元,其中税收减负209亿元,规上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成本82.5元,与全省、全国的平均数相比分别低1.8元与3.1元。 简除烦苛,很难一蹴而就;转变职能,需要久久为功。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我市仍存在资源要素配置不平衡、改革中阻梗未打通等问题。在新一轮发展“化茧成蝶”的改革征程中,我市已迎来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一批高能级国家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未来,我市将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以政府职能的“亮丽转身”,助力我市经济从量变到质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