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8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络时代的“阅读”忧思

    枕 流

    互联网大概算得上是近半个世纪以来对人类生活改变最为深刻的一项伟大发明了,它给我们这些生逢其时的百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快捷。但同时,身处这样一个“媒介即讯息”的时代,我们其实也在丢弃一些东西,遗忘一些东西,甚至在进行这种遗忘和丢弃的时候,我们并不自知。

    比如我和几个90后朋友聊天,说起了他们的阅读情况,都回答说是“喜欢阅读”,也“经常阅读”。然而当我语涉一些中外经典名著时,这几位名义上也是修了四年文科课程的大学生,却对作品中的经典细节无甚印象。后来我才知道,他们所谓的“阅读”,类同于“网络浏览”。而且,他们对此深以为然,认为我所说的对着纸质书,看一页翻一页的“传统阅读”早已落伍。再问他们如今喜欢看什么样的书,说是网络写手们的玄幻、穿越作品。我知道,那基本属于码字行家们“日造一万,夜赶五千”的成果。我不罢休,接着又问:这就是你们的“主流阅读”方式?他们说是啊,这也是阅读么!的确,宽泛来说,这当然也属于“阅读”,而且我得承认,很多年轻人每天的文字浏览量还是比较可观的,丝毫不亚于我个人一直比较提倡的“一星期起码看一本书”。也许,他们真的算是比较“爱阅读”的,因为据我所知,眼下热衷于网络游戏的年轻人远比钟情于网络阅读的多得多。

    毫无疑问,现代人的阅读方式改弦易辙了。就连我自己,出远门的话,身边也不带书了,取而代之的是Kindle阅读器。所谓的“轻阅读”“泛阅读”“碎片化阅读”大举侵占了我们的阅读生活。随之而来的是:周围真正具有犀利的思辨能力,独立的思想观点的“知识分子”少了,在酒席宴会上,“样样懂行”的“知道分子”则多了。我记得在大学时代,自己有空没空就往图书馆跑,大量借书大量阅读,自然也会囫囵吞枣,也曾不求甚解。但好的作品绝对能引人入胜,让人入迷。记得看肖格霍夫《静静的顿河》期间,晚上做梦,我都能看见哥萨克骑兵策马列队而来。那是真看进去了!现在年轻人的阅读,则大多浅尝辄止。在他们的观念中,没有阅读过那些被视为人类文学瑰宝的作品并不要紧,反正什么时候需要了,打开手机,随时随地能搜索获取。于是,他们所能获得的也仅是些故事梗概。因为他们习惯了的那种阅读方式,带来的只是资讯,而非知识,更谈不上智慧——资讯要经过系统整理和总结提炼才能成为知识,而知识要得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并应用于实践才能定性为智慧。当下很多人只看到了互联网丰富的一面,却忽视了它浅薄的一面。而在我看来,我们精神上对传统阅读的放弃,其危害并不亚于物质上的“焚书坑儒”。

    现在,我们通过搜索引擎所能获得的历史知识肯定要比陈寅恪、吕思勉、孟森这些历史学大家还丰富,可对于历史的思考深度呢?史学之外,文学、哲学亦是如此。“思而不学则罔,学而不思则殆”。阅读和思考自古以来是求知的两翼,唯其不可分家,才能促成学人术业精进。我所说的“传统阅读”便强调了这一点。什么是传统阅读?就笔者个人的浅陋理解:它是人们逐渐养成的一种通过书写符号来扩充知识并进行自我增益的文化习惯。该习惯在代代相传后自然内化为一种下意识的心理动能,从而能引导我们不去计较一项具体阅读行为所能带来的浅近目的,而更追求并沉迷于阅读行为的本身,最终提升人类整体的文化素养。如今的我们也重视教育,也看重阅读,可真正花费在“传统阅读”上的时间和精力却是越来越少。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自以为仍在努力“阅读”,但他们其实不过是用眼睛摄取文字信息,阅读一旦缺乏辨析、缺乏思考,那么它的意义也就大打折扣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