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0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农业华丽升级

——绿色变革的宁波实践

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内高度自动化的鸡蛋分装车间(何峰 摄)
图为我市各地的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市农业局供图)
慈溪现代农业产业园内白玉菇生产基地(何峰 摄)
天胜“四不用”农场(市农业局供图)

    本报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沈庆炜   

    七月的四明大地,瓜果飘香,稻浪荡漾,充盈着农民朗朗的笑声,一派丰收的情景!多彩的瓜果、丰硕的稻米、农民的笑颜、丰收的画卷,正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我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以“规模经营、主体培育、服务优化、提质增效、功能拓展”为重点,大力发展绿色都市农业,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深入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拓展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农业农村经济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在2016年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中,我市得到87.71分,高出全省平均分4.6分,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全市劳均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超过6.3万元,居全省第一。

    宁波农业之所以持续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就在于勇立潮头,敢为天下先,大格局打造全市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大手笔改革推进农业华丽升级,大视野引领农业创业创新。

    调优产业结构

    打造有竞争力的农业

    坚持“稳粮、优经、强特”,调优种植业结构的策略初见成效。我市大力实施“良政、良田、良种、良农、良机、良法”“六良”配套措施,稳步提升粮食单产水平,进一步稳定粮食产能。去年,我市早稻、晚稻单产分别为453公斤、540公斤,刷新历史高产纪录,荣获省政府颁发的“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市金奖。大力发展销路好、效益高、质量优、潜力大的榨菜、雪菜、西兰花、白枇杷、红美人柑橘等优势经济作物,依靠品种改良和技术改进,实现品质和效益的提升,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得到优化。目前,全市已逐步形成出口蔬菜、优质瓜果、甬优系列水稻、余姚榨菜、象山红柑橘、宁海白枇杷、奉化水蜜桃等一批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和产品。

    坚持绿色生态,加快畜牧业转型升级。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科学制定“布局合理、相对稳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畜牧业生态布局规划,重点在象山、宁海、余姚、慈溪等地新围垦滩涂,谋划建设一批现代化绿色畜牧园区,在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都市农业示范区,谋划发展种养结合的适度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牧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生猪、奶牛、蛋禽、肉禽、兔和蜜蜂六大畜牧主导产业。此外,以创建省级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市和示范县为载体,按照“生态化、集约化、设施化、标准化、智能化”的要求,大力引进工商资本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畜牧业绿色发展。

    坚持集约化、生态化,渔业转型发展步履坚实。“一打三整治”行动保持高压态势,全面推进“三战”行动。捕捞渔民减船转产行动有序推进,目前全市已完成拆解大中型渔船177艘,小型渔船114艘,压减总功率3.96万千瓦,超额完成农业部下达的年度任务指标。渔业转型升级加快,以创建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县和省级渔业转型发展先行区为载体,深入实施“走出去、引进来、内控好”的苗种品牌化战略,加快推进宁海县三门湾现代渔业园区等重点园区建设,积极推广高效循环的设施渔业和水产健康养殖模式,大力发展集约化、生态化养殖。

    通过政府搭台、主体唱戏,打造农业知名品牌。目前,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名牌农产品464个,其中国家驰名商标39个、省著名商标127个,居全省第一。2016年,象山县组建柑橘产业联盟,实行“产业联盟+公共品牌+主导产品”的营销模式,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宣传、统一销售,成功打造了“象山柑橘红美人”品牌。在品牌宣传带动下,象山“红美人”平均售价12.5元/公斤,最高超过17.5元/公斤,市场销售火爆。宁海的白枇杷也曾因牌子不响,一度销售不畅,枇杷花更是无人问津。通过品牌建设,如今的白枇杷花成了“香馍馍”,最高卖到一万多元一公斤。从过去的“爱心橘”到现在人见人爱的“红美人”,从过去白枇杷花的落花无奈到现在的争相抢购,供给侧改革开始成效初显。

    培育新型主体

    健全具有主导作用的经营体系

    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创新推广整村整组委托流转、跨村整片整镇统一流转和土地股份合作等有效流转形式,通过创新流转模式和强化流转服务,推动农村土地从短期化、零碎化的小规模流转向长期化、规模化的集中经营转变。“土地变股权、农户当股东、收益有分红”的流转模式让农民吃下“定心丸”。到2016年年底,全市已实行整村委托流转的村524个,其中委托流转期限在10年以上的村63个。目前,全市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52.5万亩,占农户家庭承包面积的69%;耕地规模经营面积160.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9.6%,均为全省第一。

    新型主体经营农业,催生农业新业态、新动能。我市以推进农业主体法人化为主线,持续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大力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培育壮大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2016年年底,全市已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9476家,其中农业龙头企业28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531家、家庭农场近3769家。目前,全市已有市级示范性家庭农场163家、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12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1家。此外,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4年以来,全市共培训各类农民30.8万人次,其中农村实用人才4.7万人次。

    加快产业融合

    创建新型产业联合体

    在“十二五”农业“两区”建设基本完成的基础上,我市大力开展农业产业集聚区、特色农业强镇、美丽田园、现代农业庄园和精品农业风景线(简称“一区一镇、两园一线”)等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粮食生产功能区80万亩、现代农业园区231个,成功创建省级农业产业集聚区1个、省级特色农业强镇4个、美丽田园示范基地20个、现代农业庄园20个、精品农业风景线5条。尤其是在今年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评选中,慈溪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全国第二的总分成为首批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之一。

    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依托,市、县两级政府相继出台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目前,全市已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1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9家、国家级9家,慈溪蔬菜、余姚榨菜、奉化毛竹、宁海柑橘4条“十亿级”产业链成为省级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2016年,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11.9亿元、利润2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5%和37%,居全省第一。

    农旅融合产业风生水起。市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农旅融合产业,把它作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来抓,制定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大力实施“多彩农业、美丽田园”建设行动,着力打造洁化、美化、彩化的美丽新田园,为农旅融合营造好环境。全面植入旅游元素,大力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深度融合,提升农业产业链价值。2016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4197.5万人次、经营收入41.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9%和22.7%,连续10年保持20%以上增长态势。

    推进绿色发展

    整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制定出台全市“十三五”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按照“一控两减三基本”的要求,大力实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绿色畜牧业建设、化肥减量增效、农药减量控害、农业清洁化生产、土壤污染防治和耕地质量保护等农业绿色发展七大行动,努力实现农业“清洁化生产、减量化投入、资源化利用”。目前,鄞州已成为省级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和省级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县,天胜“四不用”农场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六大区域现代生态循农业模式之一。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16年,我市被农业部列为全国9个整市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的地市之一。去年以来,我市深入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证制度、约谈制度和黑名单制度,不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监测体系、追溯体系、标准体系和社会共治体系,努力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抽检农产品1664批次,总体合格率99.3%。继去年奉化、象山、慈溪成功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之后,今年余姚、宁海、镇海也顺利通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创建考核验收。

    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健全绿色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和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2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乡镇40个,累计制修订市级农业标准38个。加大农业生产标准推广力度,以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简称“三品一标”)基地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一个产业标准、一张模式图、一套讲解光盘、一本操作手册、一个示范园”的“五个一”农业标准化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

    加快科技创新

    打造高效农业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近年来,我市推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技术对现代农业的全方位深度渗透,进一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

    现代种业异军突起,通过强化政策引导和机制创新,加快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企业,集中打造杂交水稻、蔬菜瓜果、特色畜禽、名优水产四大育种平台,培育出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微萌系列瓜菜、宁波獭兔、振宁黄鸡、宁波岱衢族大黄鱼等一大批特色优势种业产业。2016年,全市主要农作物和畜禽良种覆盖率分别在98%和96%以上,种业产值超过20亿元。甬优系列杂交水稻年推广面积450万亩,市种子有限公司成为全省最大的水稻种业企业,跻身全国同行业销售十强;微萌种业自主选育的“美都”西瓜种子占领海南、广东、云南等地大棚西瓜90%的市场,成为全省最大的瓜菜种业企业。

    农业领域加快“机器换人”,率先在全省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目前,全市有农机合作社398个,平均每个乡镇3.3个,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88.7%,粮食机械化烘干率近80%,均居全省第一、全国领先。扎实推进智慧农业云平台建设,智慧农业云平台“一个中心+五大平台+N个应用系统”的总体建设方案得到完善,组织实施农业部大田种植精准农业技术集成示范项目,积极打造“精准农业”大田示范的宁波样本。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宁波农业经济深度转型升级注入了强大活力,市农业局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时期,宁波农业将以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为指引,全力以赴打好产业融合、结构优化、绿色生态、科技进步、改革创新五大攻坚战,强力建设优质高效、特色精品、绿色生态、美丽田园、产业融合、健康养生的绿色都市农业强市。届时,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劳动变运动、产品变商品、农房变客房,“桃花源中真境界,只爱农家不慕仙”的农村景象将逐渐成为现实。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