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其洋 7月21日,《钱江晚报》用三个整版对近年来杭州中小学“教师辞职潮”作了报道。据报道,近年来,杭城公办中小学辞职教师逐年增多,教育部门不得不提前调查,以防下学期教师“缺额”太多而措手不及。暑假前,杭州某城区教育局专门对区内教师辞职现象进行了摸底。参与调查的一名工作人员说,“辞职高峰一般在7月底8月初,我估计今年辞职教师在60人左右”。 看了这条新闻,一下子想起了宁波外国语学校校长周长安的一番“毕业寄语”。在2017届毕业典礼上,周校长殷殷寄语毕业学子:“临别之际,我最想说的一句话是,希望同学们长大后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欢迎同学们来宁外做老师。”周校长说,像宁外这样的学校,每年都完不成招聘教师的任务,去年下半年公开招聘一名高中政治教师,第一次不成功,第二次还是不成功,通过笔试的前三名竟然没有一人是重点院校毕业的(据宁波外国语学校微信公众号)。 《钱江晚报》的调查、周长安校长的寄语,道出了公办中小学当前面临的一大困境:一边是招聘教师越来越难,一边是辞职的骨干教师、优秀教师越来越多。对此,《钱江晚报》记者和周长安校长的分析差不多,主要原因有三条: 一是教师职业辛苦。教学升学压力、各种检查评比、职称评定、上级“压来”的任务、家长的监督等,让教师身累心更累。二是教师收入偏低,骨干教师纷纷出走,另觅高薪。杭州公办小学一名语文特级教师,工作32年,仍在一线从教,年收入12万元左右,已经算是杭城公办教师中的“高收入阶层”了。三是编制的诱惑正在消失。以往,公办中小学教师有事业编制,附带不少福利,对优秀人才有极大吸引力,但养老保险并轨后,加上一些地方人才流动体制障碍破除,在编教师没了身份优势,辞职跳槽也就少了后顾之忧。 做教师,需要情怀,没有情怀,也许可以让学生考高分,却无论如何算不得好教师。正所谓“人往高处走”,教师也有权利过更好的生活。年轻教师重视自身价值、追求个人利益,与教育情怀和职业精神并不矛盾。 市场经济,本就将“钱”抬得很高,挤压着教育情怀和奉献精神的生存空间。这些年,各地房价打着跟头往上翻,已经成为人才流动的“拦路虎”,也成了年轻人择业时不得不优先考虑薪酬待遇的直接原因。年轻人想在城里买房,若不“啃老”,真是“难于上青天”。这是不光幼儿园、连中小学里男教师也越来越少和重点院校毕业生不肯当教师的重要原因。 中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首先必须体现公益性和公平性。国家倡导兴办民办中小学,本是为了与公办学校错位竞争,平行发展。但一些民办学校并未形成特色教育,而是靠“高分掐尖”和“高薪抢人”,吸引了大批尖子生和好教师,公办学校因受体制限制过多,在“人才竞争”中往往落于下风——招不到好教师,甚至好教师一个个“逃”走了。如何办好各类教育,使之“并驾齐驱”而不是“此消彼长”,须认真对待和研究了。 一种可怕的景象,可能会成为中国教育今后的“大患”。那就是,日益剧烈的升学竞争压力下,民办教育培训市场“野蛮生长”,名气大点的培训教师,一年干下来,收入少则几十万元、多则上百万元。公办学校的优秀教师,好多对校长连说“对不起”而辞职后,要么去培训机构当教师,要么自己办培训学校,跟辞职前相比,大多赚得盆满钵满,不亦乐乎。 杭州是令人向往的“天堂”,宁外称得上是宁波的“名校”,教育局的领导们、周长安校长们,尚且要为一个暑假过完若干教师辞职、想招一名好教师而不得的事忧心如焚,更不用说别的地方、别的学校了。教育是百年大计,优秀教师需要一年年培养。公办中小学是义务教育的主体,如果连好教师都招不到、留不住,那教育公平就成了一句空话。 《钱江晚报》的调查摆出了社会问题,周长安校长的“吁请”语重心长。对此,全社会都应该好好听听。听听的目的,首先是要正视这一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不是让校长们独自在那里苦苦支撑,大声疾呼;其次是必须对症下药,拿出些实实在在的措施,切实提高教师的获得感、成就感、幸福感,让公办学校的教师们能静下心来,为教育事业辛勤而快乐地奋斗。最可怕的是,事态已经愈益严重了,大家却无所作为,任其蔓延恶化,待到不可收拾时再重视,那解决问题的难度可就太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