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3版:笔谭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1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吃饭乘风凉

    大 漠

    近期连日高温,这两天气温稍稍有所下降,双休日,来到乡下老家看望父母。晚饭时分,我提了个建议:把餐桌搬到门口,边吃饭边乘风凉如何?众亲立马附和:好!

    饭桌还是原来的饭桌,圆圆的实木桌子,桌子下面有个搁档,可放饭箩。父亲把它从杂物间中搬出来,放到屋前樟树底下的空地上。原来的竹椅子早已破旧不堪,只得换上新置的小方凳。桌椅落定,大家一起动手,搬菜的搬菜,摆碗筷的摆碗筷。而当父亲搬出落地风扇时,却被大家一致拒绝了,此刻我们就想吹吹来自田野的自然风,找回儿时吃饭乘风凉的感觉。

    吃饭乘风凉,是早年农耕生活的一个缩影。小时候,生活条件不好,农村没有电灯,也没有电风扇,更不用说电冰箱了,炎热的夏天,早当家的农村孩子早早地把大灶米饭用柴禾烧熟,等着大人收工回来。那时候,小孩多,家口大,饭桌上准备的菜多量也大,带豆炒炒、茄子红烧、芋艿塌饼、丝瓜放汤等等,用蓝边羹碗或“浙江大碗”盛得满满的。还有臭冬瓜、苋菜管、咸蟹股等家中长备的咸下饭。记得有一次,隔壁堂兄第一次动手做饭,迫不及待地跟放工回来的母亲邀功,“妈,我把饭烧好了,还把咸蟹股和苋菜管蒸上了,”引得路过的队员一阵大笑,从此成了笑话经典。

    饭桌上除了自留田种的田作货,海鲜自然也少不了。因为村庄近海,生产队专门组建了自己的捕鱼队,特别是大潮汛那几天,每当傍晚时分,渔民挑着蒲篮,透骨新鲜的小黄鱼、鲨鱼、黄虎鱼、带鱼、红落头虾等等,只要海螺一响,就知道是蒲篮货到了,提个竹篮到晒谷场去排队。那时候小黄鱼才一角六分一斤,小虾六分一斤。家里的锅洗干净了等着,买回来的海鲜清水一洗,或清蒸,或红烧,或做羹,一会儿就上了餐桌,“双抢”回来的父辈们自然多了几个下酒菜。

    吃饭是有很多讲究的。父母没落座,没动筷,小孩子就不许擅自先吃。吃饭不能讲话。吃鱼刺多,一不小心会卡住,这是其一;重要的是,“吃饭就吃饭,不要打横”,意思是让你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饭不能剩,掉到桌上的饭粒得捡起来,“浪费粮食要遭天打雷”。吃饭时谁要是哔叽哔叽的发出声响,父母就会递过来一个警告的眼神。夹菜时不能“专攻”,光挑自己爱吃的,“自己不想吃的,剩给别人?!”此外,一边吃饭,一边还要眼头活络,看见大人饭碗快空时赶紧主动拿过来盛饭。如果家里来了客人,你先客人吃好,一般会说“您慢慢吃”,打个招呼方才起身,以示礼貌。吃完饭以后,赶紧给大人扇扇子,掸蚊子,好让父母吃得安心。这一顿饭里,一句朴实的言语,一个简单的动作,都包含了诸多家规、家训、家风!

    那时的民风淳朴,四邻和睦,家也没有围墙。饭桌放外面,谁家吃鱼吃肉一看餐桌一目了然,所以邻居家小孩子看到这家菜合自己胃口,爬上椅子蹭个饭很正常。记得有一年邻居家的外孙暑假来外婆家小住,常来我们家玩,待到吃晚饭时我们就多添了一双碗筷。正吃着晚饭,他的外婆收工回来,外甥老远的看见外婆就喊,“外婆,小阿婆家下饭好,我在这里吃了”,小阿婆指的是我母亲。外婆哈哈一乐,一句“介难相外甥”,并无嗔怪,叮咛一句“饭粒要拾进”,笑着从旁边走过。邻舍隔壁有了什么好吃的大家也会分而共享。今天我家做了鲨鱼羹,盛一碗给隔壁阿婆或邻居阿婶尝尝鲜,明天她家烧了肉丝糊辣,也一样会盛过来一碗。这样一碗来一碗去,邻里就像一个大家庭。也不用担心碗换错,因为家家的碗都刻有字号。我家的碗底上刻有“义”字。记得有次隔壁阿婆拿了空白新碗来还,诙谐地说,“菜太好吃了,连碗也吃了”。听父亲说,碗底上的“义”字,那是我家的房号。父亲兄弟五人,老大过继给堂房叔公当儿子,剩下的兄弟四个,分别以中国传统美德“忠孝节义”依次来命名。除了饭碗,家里的其他家什,比如农具之类,常常也会刻上自家的房号。

    晚饭后乘风凉是一家人最轻松的时刻。夏日的夜空布满了星星,萤火虫一闪一闪的,飞来飞去。此时田野的暑气已退,屋里还很闷热,劳作了一天的大人便摇着芭蕉扇,躺在竹躺椅上,笃悠悠消散一天的疲劳。间或有邻居过来串门,略带醉意的大人们高谈阔论着,兴奋地揣测着今年稻谷的亩产、棉花的收成。这时候,母亲从井口拉上吊木桶,把凉在井里的西瓜或花皮脆瓜拿出来一切,乘凉的人见者有份。而收拾完碗筷的我们,则搬来一根长凳,当作窄窄的床,躺在上面看星星,或东奔西跑追着捉萤火虫,或缠着大人讲故事、猜谜语。待到邻居散尽、睡意袭来,才恋恋不舍地进屋钻进蚊帐。

    眼下生活条件好了,热了开空调,冷藏有冰箱,却偏偏千方百计地想着法子要找回当年的感觉。人这东西就这么怪,当年条件再差,生活再艰苦,都已烟消云散,随岁月沉淀的却是那些点点滴滴的美好。当我把“吃饭乘风凉”的图片发到朋友圈上,似乎戳到了大家的“软点”,收获满屏的点赞和感慨。回忆总是美好的。感谢生活,感恩岁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