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1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我的1997》读后有感

    痕 墨

    前段时间,央视一套热播了一部主旋律电视连续剧《我的1997》。因被该剧吸引,我特意找来同名小说阅读,本以为是电视剧的“剧本版”,读完后,发现自己太过“想当然”了。电视剧出于线索凝练度和人物功能性的考虑,删繁就简地省略了不少原著内容。实际上,这部多达450页的长篇小说要比口碑和收视率双丰收的电视剧更有“看头”,它书写了香港回归以前的20年岁月中,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们的命运遭际和情感变迁。

    故事从一个名叫高建国的知青误伤恋人的哥哥后,和母亲一起逃港说起。这对母子初到香港时,人生地不熟,连唯一的亲眷——高建国的叔叔也不待见他们。如此情况下,主人公陷入了两难境地。回,是回不去了。可留,又怎么留?家在北京,亲人在北京,熟悉和挚爱的一切都在北京。香港纵有高楼大厦、耀眼霓虹,给他们的是陌生感而非归属感。但高建国母子并没有向残酷而吊诡的命运示弱,我甚至觉得他们来不及伤心、焦虑,因为当务之急是怎样活下去!高建国去码头抗包,和母亲一起开饺子铺,然后学英语,考大学,进入商界,一步一个脚印。母亲岳芳英的顽强和坚韧与儿子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要知道,她已不再年轻,她在过去的小半生里含辛茹苦地养大了两个儿子,这时,本该接受反哺之报,谁料竟还有在异乡为异客的境遇。

    小说采取的是双线结构。一条线贯穿着高建国母子的曲折人生,另一条线则蜿蜒于北京的高家父子、高建国的恋人安慧,他们的命运也在起变化、起转折。尤其是安慧,在家人逼迫下嫁给了高干子弟王乐,婚后屡遭家暴。幸而时代变了,迎来了拨乱反正,紧接着中央宣布恢复高考。安慧离婚后上了大学,慢慢从一个逆来顺受、委屈就范的弱女子转变为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女性。身在香港的高建国也是如此,哪怕事业再成功,如果时代不变,政策不变,那么他这一辈子很难重返故园。正是香港的回归,改变了无数“高建国们”的命运。

    商海浮沉,高建国好几次差点倾家荡产。危难时刻,香港商界由于害怕风险,不愿给他资金援助。反而是内地银行,在一番商洽后,慷慨解囊,令他的公司起死回生。其实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读者都能看出,小说的情节线中“埋伏”有不少反映历史真实的段落。如香港回归前夕,港岛所出现过的那个短暂的海外移民潮,小说没有避讳这些现象,而是将其自然渗透在故事当中,推动情节的发展。应该说,《我的1997》还原了那个时代的一系列青年人的群像。除了高建国和安慧外,还有在环境诱惑下产生人性蜕变的丁跃民,迟迟不肯放下昔日仇怨的安国庆,善良正直的富家女李佳欣,以及自视甚高却又总是被人算计的公子哥李浩南……上述性格迥异的人物身上,有着浓厚的历史印记,反映出不同的人生选择。而最终,他们都将汇入历史的洪流,成为其中的朵朵浪花。

    小说里对于中英双方谈判、最终促成香港回归的时间脉络也理得相当清晰:1984年,《中英联合申明》发表。1990年通过基本法。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改革进入新的阶段。1997年7月1日,香港正式回归。这些铭刻在一代人记忆深处的重要历史时刻,在《我的1997》里都有浓墨重彩的描述。“池鱼思故渊,倦鸟恋旧林”,香港回归之日,分离20年的亲人、友人也得以重新见面。我很佩服作者驾驭重大题材的能力,着笔处都是小人物之日常,可整部作品里回荡的则是一种沛然的时代气息,且笔墨酣畅,意蕴深远——作者笔下的1997,正是我们曾经历过的那个辉煌的1997!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