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共浙东区委员会旧址 |
 |
“不能忘却的记忆——浙东革命精神”学术研讨会 |
前 言 历史不会忘记,曾经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 75年前的7月28日,中共浙东区委正式成立;8月,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统一整编浙东的主力部队为第三、四、五3个支队。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的建立,使浙东地区的敌后抗战有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和武装力量,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奠定了基础。4年间,浙东区党委领导浙东军民开展敌后抗日战争,立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在浙东抗日根据地创建、发展、壮大的过程中,一直闪亮着一盏明灯,那就是对理想信念的坚守。 那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什么?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中旗帜鲜明地指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他说,这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 浙东抗日根据地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因为孤悬敌后,创建的过程充满艰险,能最终“成长”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19个解放区之一,靠的就是坚定的理想信念。 4年间,一批批仁人志士心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不怕牺牲,在浙东大地上谱写下一曲曲理想信念的凯歌。 撰文 罗捷 图片由市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一) 1941年4月,日军以精锐之师发动宁绍战役,仅半个月,绍兴、镇海、宁波、余姚等城相继沦陷,浙东人民遭受空前劫难。在民族危亡之际,1941年5月至9月,中共浦东工委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华中局的指示精神,派遣我党所领导和控制的浦东游击纵队和灰色隐蔽部队共900余人,在蔡群帆、林达、朱人俊、姜文光等率领下,分七批南渡杭州湾。为了灰色隐蔽,浦东部队先后取得驻三北地区国民党“宗德指挥部第三大队”、“淞沪五支队第四大队”和“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的番号。浦东部队南渡后,与浙东当地党领导的抗日武装进行整合,掀起浙东军民抗日斗争的高潮。 初入浙东,部队就在首战相公殿战斗中获胜,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当时,国民党散兵游勇从不敢在正面打击日本人,相公殿打了一仗后,老百姓都说,终于有敢打日本人的部队来了。胜利的消息很快传遍了三北大地,大大振奋了浙东民众抗日的必胜信念。在相公殿大捷的当天,就有多名当地群众要求参军。 在“宗德三大”大队长姜文光写给妻子的一封家书中,他这样描述道:“我们来到‘三北’,大家情绪高昂,一切顺利。我们每到一地,就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帮助种田、挑水、打扫,联络感情。由于我们的不断努力,所到之处,深受大家欢迎,当地青年也踊跃参加开垦事业,现在已有数百人矣!” 为打击日军嚣张气焰,部队转战三北,先后经历横河战斗、梅园丘战斗等多次血战。特别是在横河战斗中,大队长姜文光、副大队长姚镜人、军需主任姜文焕等29名战士壮烈牺牲。姜文光大队长牺牲时只有32岁。他是在右臂被打断的情况下,用左手握住手枪指挥部队撤退,日本鬼子又在他身上猛刺了13刀。 初创浙东,那些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为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而来的热血青年从此长眠在了浙东大地上。但是,烈士的血没有白流,怀有理想信念的部队、荡气回肠的战斗、革命英烈的热血,让老百姓终于看到了敢打日军的军队,民众的抗日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在浙东大地播下的抗日火种成燎原之势,不可阻挡。 (二) 随着形势的不断发展,1942年6月,中共中央华中局派遣谭启龙、何克希等到浙东地区主持工作。7月28日,经中共华中局批准,在慈北宓家埭成立由谭启龙任书记的中共浙东区委员会。8月,又建立以何克希任司令、谭启龙任政委的三北游击司令部,将浙东地区的武装力量统一整编为三、四、五支队和司令部特务中队、海防大队、新国民中队等。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就此建立。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后,把发展和壮大抗日武装,坚持武装斗争作为首要任务,并作出“坚持三北,开辟四明”的战略部署。 当时,部队的条件十分艰苦,武器严重缺乏,不少战士没有枪,只有大刀,有些甚至拿着柴刀、木棍也上战场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在兵力、武器等严重不足的艰难形势下,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顽强作战、不怕牺牲的勇气,与日、伪、顽势力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 1943年4月23日,三支队、特务大队、教导队攻克下有浙东“马其诺防线”之称的梁弄。从此,梁弄成为敌后抗战的党、政、军指挥中心。随后,队伍又历经极其艰险的第二次反顽战役。这场持续9个多月的战斗,是整个浙东抗日根据地发展中最艰难、最危急的阶段,部队多次转移,减员超过三分之一。但部队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英勇作战,通过灵活的游击战,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最终取得了第二次反顽战争的胜利。 在正面战场上,1944年8月,海防大队在岱山的大鱼山岛经7小时血战,毙伤敌70多人,43名勇士壮烈殉国。在这场气壮山河的“海上狼牙山之战”中,海防大队的战士们坚守阵地,视死如归,与敌人战斗到了最后一刻。在弹尽粮绝之际,指导员严洪珠高喊道:“同志们,我们要做一个光荣的革命者,不做俘虏,留下最后一颗子弹,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头可断,血可流,新四军的战士不可辱。10月11日,延安《解放日报》头版报道了新四军血战大鱼山的事迹。 浙东区党委在1944年9月、1945年1月先后召开浙东首届军政大会、浙东敌后临时各界人民代表大会等重要会议,确立新的武装斗争方针,并相继取得第三次反顽战争等重要胜利。1945年8月,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对浙东敌伪发起了大反攻,使浙东区全境除几个主要城市外,全部获得解放。 在浙东抗战的四年多中,浙东区党委领导浙东军民经历大小战斗643次。成千上万的优秀儿女在理想信念的指引下,英勇作战、坚如磐石,使鲜红的旗帜始终飘扬在浙东大地上,最终夺取抗战的全面胜利。 (三) 浙东抗日根据地在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时刻向各个阶层传播正确的理想信念。 浙东区党委首先想方设法打入敌伪内部。1942年8月,区党委建立敌工委员会,专门从事敌伪情报工作。特别是打入日军宁波宪兵队的“400”小组,依靠超人的胆识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与敌周旋,为我所用。他们经常提供敌伪情况,营救被捕同志,对我军进行反扫荡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起到积极配合作用。坚持在隐蔽战线的同志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埋伏在敌人的心脏,忍辱负重,洁身自爱,入污泥而不染。他们心怀理想、坚守信仰,始终保持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风格品行和高风亮节。 为结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浙东区党委十分重视做好统战工作,积极向爱国民主人士、国民党官兵以及各界乡绅名士宣传党的理想信念。朱祥甫、毛契农、邵子炳、李纪佑、沈镜澄等一批知名爱国民主人士纷纷支持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浙东抗日根据地还十分善于做群众的思想工作,部队每到一地,就主动帮助当地百姓开荒种地,发展生产,教育民众。部队严格遵守各项纪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与群众秋毫无犯。同时,部队还积极向当地群众开展理想信念的教育,赢得了群众的信任,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和热烈拥护。 正是因为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拥护和支持,并最终结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所有这些,汇聚起浙东抗日的强大力量。在坚定的理想信念面前,终将迎来胜利的曙光。 (四) 面对民族危亡、国家危难,一批又一批的热血儿女,齐聚浙东。在这批人中,有不少是富家子弟、青年学生甚至是国民党的军政要员。 浙东抗日根据地领导成员中的何克希、顾德欢等同志,出身名门,家境殷实,但他们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蒋介石“文胆”陈布雷的外甥女郁文,家族都是国民党的高官。可她不惜与整个家庭决裂,依然选择共产党,在浙东参加革命。 无数革命先辈,以坚定而正确的理想信念为支撑,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陈洪,原籍浙江浦江的他早年就投身革命斗争。1943年春,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派陈洪等一批干部到浙东地区工作,陈洪被任命为中共四明地委书记。1943年11月26日,陈洪在姚南紫龙庙牺牲。陈洪也是抗日战争时期浙东抗日根据地牺牲的级别最高的干部。 曾任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五支三大七中队长的观杰,以善于指挥作战,时刻冲锋在前而广受赞誉。在1944年夏的东埠头战斗中,观杰壮烈牺牲,浙东游击纵队司令部将他所率领的第七中队命名为“观杰中队”。70多年后,当我们隆重举行抗战胜利阅兵式时,“观杰中队”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天安门城楼前,成为对浙东纵队官兵最好的铭记与致敬。 曾任中共樟水区委书记、鄞江区委书记的李敏,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和严刑逼供,始终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恼羞成怒的敌人把她绑在樟村街的屋柱上,在她身上一连刺了整整27刀,牺牲时年仅20岁,被誉为“浙东刘胡兰”。 在浙东四年多的抗战里,朱学勉、李敏、王志祥、王三川、曾平、雷泽、陈洪、蓝碧轩等1200余名新四军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为实现民族的独立、国家的解放,他们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并为之付出鲜血和生命,犹如一座座丰碑屹立在浙东大地上。 巍巍四明,正是有了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才使这片土地始终高举旗帜,涌动着时代发展的滚滚热流。70多年过去了,抗战的烽火硝烟已渐渐远去,坚定的理想信念世代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