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为应县木塔全景。(叶向群 摄) |
记者 叶向群 汤丹文 通讯员 张璐易 一座高达67.13米的纯木结构佛塔,历经961年风霜雨雪,又遭遇多次强地震和战争枪炮袭击,今天仍巍然耸立。它,究竟是一座怎样的“塔坚强”? 8月12日下午,我们从五台山驱车近3个钟头,到达本次考访活动的第二站: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西北佛宫寺内的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始建于辽道宗清宁二年(1056年),比宁波的两座唐代古塔——天封塔和咸通塔,要年轻几百岁,但论建筑的精美、高度和体量,两者实在难以相提并论。据景区工作人员卢慧敏介绍,应县木塔由辽国萧太后倡建,初衷是用来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舍利,所以木塔本名叫做释迦塔。眼前的木塔具有浓郁的辽代建筑风格,规模形制雍容华贵,一派皇家气象。木塔高67.13米,基座直径30.27米,约为塔高一半,为此整座木塔显得壮硕、敦实。木塔外观五层六檐,平面呈中国宝塔常见的八角形。据传全塔使用的木料有1万多立方米,重7400多吨。 此塔最令人称奇的是,整个塔身的建筑材料为产自当地的普通木材:华北落叶松和榆木。此外,像宁波保国寺一样,木塔通过柱梁体系和铺作层结合构建。全塔一共应用54种、288组斗拱,故有“中国古建筑斗拱博物馆”之誉。1961年3月,我国公布的首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释迦塔赫然在列。 “它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现存最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上海交通大学中欧木建筑研究中心教授、本次考访活动特邀专家刘杰认为,应县木塔表明中国古代土木工程技术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不要说近一千年前的先人,就是搁在今天,建造这么一座精美、高大的纯木结构建筑,也是个非常艰难的任务。”刘杰举例说,目前世界上最高的一座木结构建筑,是加拿大的一幢学生公寓楼,也才50多米高,但它由钢筋混凝土和木材混合构成,并非纯木结构。“这些年欧美的一些建筑师也在酝酿建造二三十层甚至更高的纯木结构建筑,但目前为止建成的也就八九层高。” 抬头仰望,塔体遍挂匾额。其中,悬挂位置和“身份”最高的匾额当属明成祖朱棣御笔亲题的“峻极神工”,“峻极”是指木塔之高峻,而“神工”则指木塔设计和建筑技艺之奇绝。下面一层的匾额“天下奇观”为明代皇帝明武宗朱厚照御题。塔身中央悬挂的竖匾“释迦塔”,则是木塔匾额中最老的一块,由金代书法家王献所书,标准的颜体,丰润饱满。 一座建造于11世纪的木塔“活”到今天,已经把自己“活”成了传奇。专家通过剖析木塔的建筑结构,为我们揭示了木塔千年不倒的奥秘。干燥的气候,冬季寒冷不易滋生木结构建筑的“天敌”白蚁等因素,都是浅显的原因。刘杰教授则从结构力学的原理上指出,木塔的结构非常科学合理,卯榫联接的柱梁体系与铺作层结合,刚柔相济,一刚一柔增强了木塔的抗震能力。 “木塔外观为五层,每两层之间都设有一个暗层,所以实际上是九层。这个暗层从外看是装饰性很强的平座,内部却是结构加强层,建筑处理极为巧妙。”刘杰说。 我们随着景区工作人员参观了一层大殿。殿内供奉的10余米高的泥塑释迦牟尼像和内筒壁画皆为辽代原物。工作人员遗憾地告诉我们,木塔如今已不允许游客登临,究其原因是:这座千岁古塔得了“腰椎间盘突出症”。 果然,抬头仰望,肉眼就能看出木塔第三层结构明显扭曲变形,木塔整体向东北方向倾斜,为此管理部门在塔身上安装了多个监测仪,时刻关注这座千岁古塔的“安危”。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我国就开始研究木塔的保护工作,学者、专家提出了诸多方案。究竟是保守的修缮,抑或落架大修,还是有更科学的解决方案,需要进一步论证。这个问题一旦解决,对宁波保国寺大殿以后的预防性保护工作和修缮方案的制定,也能获得一种方法论上的依据,并在具体推进上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随行的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工作人员这样认为。 阳光下,一群野鸽子在木塔周围盘旋。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我们,木塔真正的栖居者是楼燕。每年春天至秋天,一种叫楼燕的候鸟会从热带地区飞来,成群结队栖居在木塔的缝隙中,吃掉塔内的飞虫,它们才是古塔的守护天使。但显然,美丽的楼燕支撑不了人们对于这座建筑瑰宝的所有托付。如何让木塔延年益寿,还需要多领域专家、遗产保护工作者和公众共同的不懈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