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大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1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环杭州湾大湾区呼之欲出

沪杭甬打造湾区经济最铁“朋友圈”

图为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 (资料图片)
吉利汽车总装车间工人正在装配汽车。(金鹭 摄)

    见习记者 金鹭

    在“粤港澳大湾区”从概念走向前台的同时,以上海、杭州和宁波三个环杭州湾地区联手打造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也呼之欲出。

    凭借“环杭州湾大湾区”这一平台,宁波将显著提升对全球顶尖资源的吸引能力、配置能力,打造亚太地区重要门户城市。

    打造“沪杭甬大湾区”仍任重道远。“尽管沪杭甬各有各的优势,但由于一些制度壁垒、行政分割,资源融合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

    今年7月1日香港回归二十周年之际,国家发改委与粤港澳三地政府正式签署《深化粤港澳合作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宣告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的顶层制度框架初步搭建并正式启动。

    日前,浙江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考察访问时,提出与上海共同谋划推进环杭州湾大湾区建设,受到上海市的积极响应。

    8月7日,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赵一德赴宁波考察时提出,杭州将放大视野、迈开脚步,在打造大湾区方面加强与宁波的交流合作,共同唱好“双城记”。

    湾区经济体现了城市群经济和海洋经济的完美结合,是孕育世界港口名城的重要载体。在“粤港澳大湾区”从概念走向前台的同时,以上海、杭州和宁波三个环杭州湾地区联手打造的“环杭州湾大湾区”也呼之欲出。

    “大湾区”时代渐行渐近

    在旧金山湾区周边不到1.8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聚着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高估值企业:苹果、谷歌、脸书、惠普、特斯拉等科创领域巨头,SpaceX、Uber、Airbnb等独角兽企业都发源于此,大量初创企业源源不断地在这里孵化、成长。

    作为一种高端的经济形态,湾区经济已成为世界众多一流城市发展的共同趋势,如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东京湾区等,无不是“开放、创新、宜居、国际化”的代名词。随着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不断创新变化,继城市群、都市圈后,“大湾区”也成为了重构国内经济地理版图的“热词”,为城市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与战略机遇。

    在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省委书记车俊提出要”谋划实施大湾区建设行动纲要,重点建设杭州湾经济区。”湾区建设已成为浙江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创新。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陈宪建议,应将“沪杭甬大湾区”发展规划提上议事日程,发挥组合优势,共建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增长的区域科创中心和新经济策源地、集聚地。与粤港澳大湾区包括9+2城市一样,沪杭甬大湾区除了上海、杭州和宁波外,也将覆盖嘉兴、湖州、绍兴、舟山等城市。

    “‘沪杭甬大湾区’综合条件优越,完全有理由在粤港澳大湾区之后,成为中国又一个站在全球城镇体系顶端的湾区。”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说。类似于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香港,上海是沪杭甬大湾区的核心,将发挥其金融和科创优势;杭州将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宁波则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将成为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地。

    凭借这一平台,宁波将显著提升对全球顶尖资源的吸引能力、配置能力,集聚一批以宁波一城之力难以获取的重大项目、精英人才、创新要素,加快推进自身转型发展,打造亚太地区重要门户城市。

    三大优势打造“大湾区”

    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分析认为,宁波港口发达,制造业成熟,在发展湾区经济中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湾区经济靠港而生、依湾而兴。宁波拥有全球货物吞吐量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第四的大港,这是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今年上半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达5.15亿吨,同比增长11.3%;完成集装箱吞吐量1238.6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4.6%,在浙江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中发挥了“大龙头”作用。 

    宁波制造业实力雄厚,是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九大工业行业之都和质量强市示范城市。今年以来,宁波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的发展,工业经济呈现了“稳中向好、好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上半年,我市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53.9亿元、649.2亿元、4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8%、11%、12.8%,都超过了规上工业增加值9%的增速。在产业转型升级完成之后,宁波将成为“沪杭甬大湾区”中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地。

    “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兴起创新风潮。”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是吸引顶级人才落户的重要条件,也是湾区建设的有力支撑。宁波枕山面海、拥江揽湖,兼具江南水乡和滨海城市特色,是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

    而调研发现,打造“沪杭甬大湾区”仍任重道远。“尽管沪杭甬各有各的优势,但由于一些制度壁垒、行政分割,资源融合的优势还没有发挥出来。”专家分析称。目前,因缺乏强有力的统筹协调,各城市“分头干”,在产业布局、港口建设、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合力不强,一些区块存在着定位不明、特色不足、功能雷同等问题。

    此外,部分区域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共享程度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间的互联互通。如三门湾区域对外高等级公路欠缺,建设等级低,对内连通性不足,呈现末端式交通格局;同时,电力、通讯等设施建设相对不足,难以支撑区域较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需要。宁波杭州湾新区主要通道通行能力有限,已不能满足宁波与杭州、上海等主要城市的沟通联系。

    生态优先拥抱”湾区经济“

    借鉴世界知名湾区发展经验,以及国家关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思路,宁波应抢抓湾区经济发展机遇,积极投身参与“沪杭甬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宁波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纵观世界三大湾区,城市间差异化发展策略是实现湾区经济集合效应的关键,如在纽约湾区中,纽约市区是金融和文化中心,长岛在科研和工程领域实力突出,新泽西州则以制药业见长。宁波应明确自身在“沪杭甬大湾区”中的定位,抓亮点强长板,持续发挥自身在制造业、港口等方面的优势。

    专家指出,宁波应重点发展杭州湾和梅山两大省级产业集聚区,继续做大做强汽车制造、进出口贸易等产业,引进高端服务业态,加速产城融合,提升城市品位和档次;要按照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加快推进涉海产业功能区块建设,重点推动梅山新区、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象山临港重装备产业园、宁波南部滨海新区等湾区经济功能区块特色发展,错位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发达的交通网是湾区高效配置人才、资金和产业的前提。宁波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建议,要加快打造内畅外联大交通体系,实现湾区内部轨道交通、公路、机场等高效衔接。在轨道交通方面,宁波应建设一批运量大、票价低、班次多、车速快的湾区交通网;按“零距离换乘,无缝化衔接”要求,推动完善宁波市区内地铁网络。在航空方面,加快建设宁海、梅山、杭州湾等通用机场。

    “我们现在要建立的大湾区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湾区,更是一个制度上的湾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说。宁波应加快制度创新,加强与上海、杭州、舟山的合作。上海作为长三角龙头和世界级都市,辐射能力巨大,宁波应抓住此次湾区建设契机,建立起沪甬间更多跨海联系通道,打造更为密切的沪甬关系。作为浙江省的两大经济龙头,杭州与宁波应认真落实省委“一体两翼”的发展格局,不断巩固拓展深化互学互鉴、互帮互助、互利互惠的交流合作关系。舟山与宁波之间则可从港口一体化开始,推动产业协同、城市对接、公共服务统筹,进一步加快一体化进程。

    宁波在参与湾区建设时,应秉持生态优先原则。湾区生态极易受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影响,开发建设前需牢固树立保护优先理念。专家建议,要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工作,狠抓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进度,加快推进重污染高能耗行业整治提升,加强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评估。要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及整治工程,发展休闲渔业和海洋旅游。要积极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宁波杭州湾新区湿地公园、梅山蓝色港湾建设以及花岙岛的保护与开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