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讲堂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1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掀开晚清文物市场价格的“面纱”

张廷济跋虢叔钟拓片。其中指出阮元用200两银子买得最大的虢叔钟,伊秉绶用100两买得第三大的虢叔钟。这是虢叔钟在嘉庆年间的价格(白谦慎 供图)
(楼卓怡 摄)

    顾 玮 吴央央 整理    

    从吴大澂的“朋友圈”看晚清青铜器市场

    我讲的晚清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时间段,就是同治、光绪年间,基本上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为止。最近20年来我一直在研究晚清政治精英的文化活动,收藏活动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收藏史研究是近年来艺术史研究的一个热点,但其中有一个薄弱环节,就是对市场的研究不够。当然,收藏品不见得都是从市场中来的,可以是家传的、朋友赠送的,不过,市场活动必定是收藏活动的一个重要来源。中国人不太喜欢在正式的文字里谈钱,我们在收藏家的藏品里也很难见到有价格表,所以研究晚清文物市场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任务。当然,近年来晚清文人的笔记、日记、信札陆续出版,使研究资料相对丰富了。

    先介绍一下吴大澂,苏州人,生于1835年,1868年的进士,当过翰林院编修、广东巡抚、河道总督、湖南巡抚等。他是著名的学者、书法家,也是收藏家,还有一个身份是吴湖帆的爷爷,吴湖帆是20世纪最著名的收藏家。

    吴大澂的收藏活动始于苏州,其他重要的活跃收藏地区有北京、上海、浙江、陕西、山东、广东等。吴大澂的“朋友圈”里,有吴云(他的老师、收藏家)、顾文彬(收藏家)、潘祖荫家族(跟他家有联姻)、陈介褀(山东收藏家)、李鸿裔(苏州网师园主人)、沈秉成(藏书家)、沈树镛(吴大澂妹夫、收藏家)、汪鸣銮(吴大澂表弟、收藏家)、王懿荣(结拜兄弟、甲骨文发现者、收藏家)、叶昌炽(吴大澂学生)、陆心源(收藏家)、叶衍兰(书画家)等。这还只是小部分,实际上,他和晚清的很多重要收藏家有直接的联系,他是一个核心人物,所以我的研究从分析他的“朋友圈”入手。

    1872年,是北京青铜器价格迅速上涨的一年。著名鉴定家王懿荣当时在北京做小官,平时比较空闲,所以常去琉璃厂帮老师潘祖荫打听文物消息。一天回来后给潘祖荫写了一封信,翻译成白话文就是:“我刚刚从琉璃厂回来,松竹是其中的一个古董店,那里的青铜器无论有款没款的,都以很高的价钱卖给了洋人。我找人问究竟是怎么回事,说是青铜器的价格一夜之间暴涨……”他接着又写,“有一个洋医生,姓布的,今天买青铜器花了1000多两银子。”

    布医士,英国人Bushell,当时是英国驻华使馆的医生,同时还在京师的同文馆兼教医学。他大肆购买青铜器,给当时北京的收藏界带来很大的震动,但是不久后,他的兴趣转到了陶瓷上。Bushell晚年的时候回到英国,出版了一本书叫《中国艺术》。

    同一年,潘祖荫写给吴大澂的信上“吐槽”说:“囊已罄,而索值者动辄盈千累百,真不顾人死活也。”因为当时北京的青铜器价格很高,潘祖荫就把目光投向了南方的苏州和上海等地。

    受潘祖荫的委托,吴大澂写信给在苏州的收藏家李嘉福,打听一个西周青铜器虢叔钟的价格。虢叔钟,见于著录共8件,清中期后存世5件。当吴大澂打听到价钱告诉潘祖荫后,潘祖荫回信说:“虢叔钟开价3400元,那太可笑了,我到今天才知道,琉璃厂的东西不贵,南方人怎么开价这么高?”

    虢叔钟的价格太高,潘祖荫得不到,但是他又耿耿于怀,接着又给吴大澂写信说,“晚上没事喝了点小酒,把阮元、张廷济、孙星衍他们收藏过的三个虢叔钟的拓片拿出来仔细校对,得出一个结论,全是假的。从此我也不去想它了。”

    潘祖荫说了这番话以后,王懿荣附和他的意见,称虢叔钟肯定是假的。可是不久后,王懿荣的态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872年的腊月,王懿荣给潘祖荫写了一封信说,“虢叔钟究竟真伪,尚不敢定,因为我听说李山农要出一万两白银买这件东西。”李山农是晚清金石界的另一个重量级人物。一万两银子在当时能买什么?能买苏州的留园。

    虢叔钟最后被谁买走了?就在潘祖荫犹豫不定的时候,南方的收藏家动手了。南方收藏家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官员和退休官员,另一部分是长江下游崛起的商人。这两部分人都很有钱,今天主要讲的是官员。官员有谁?顾文彬,宁绍道台,宁波、绍兴两个地区的一把手;李鸿裔,李鸿章最重要的幕僚;沈秉成,湖州人,上海道台,最有钱的官员之一……南方官员开始跟北方官员竞价,结果虢叔钟落到沈秉成之手。花了多少钱?我正好在一个笔记里看过,“虢叔钟由蒋生沐归沈仲复,以五千金得之”,这在当时绝对是天价。

    为什么青铜器的价格在19世纪70年代涨得这么快?一是太平天国被剿灭了,文物市场处于快速恢复期;二是战乱之后经济恢复了,国际银价跌落;三是上海藏家的崛起;第四就是地方差价。青铜器在南方的价格高于北京,而文人绘画的价格北京高于南方,两者并不是同步的。为什么?供求关系决定的。

    晚清书画市场,谁领风骚?

    和青铜器相比,书画市场更复杂,因为即便同一个人的作品,大画小画好画差画,有没有题跋,谁收藏过,价格差别会很大。下面以《翁同龢日记》记载的内容来做一些分析,只能讲一个大概的趋势。

    众所周知,晚清时出现了一个意外事件,使宫中的一些书画流落出来,这就是“火烧圆明园”。当时市面上可以看到的有王羲之的《游目帖》和颜真卿的《自书告身帖》,两卷索价500两。一般能砍价到什么程度?对开,甚至更多。我从资料里见到的索价最高的是8000两,三本《淳化阁帖》。而黄山谷小卷,索价60两,也不贵。像米芾的《珊瑚帖》和《复宦帖》,索价1500两,1893年价格已经上升蛮多了。

    晚清时,五代和宋代的绘画在市场上还能见到,如董源的《寒林重汀图》、张萱的《捣练图》都出现在翁同龢等人的日记中。一本宋元册索价30两,什么概念?相当于买一个没有款的青铜器。今天宋元册拿出来,卖上亿、几亿元是完全可能的,而当时宋徽宗山水画卷才卖150两银子,跟今天的市场完全不一样。

    由于年代相去不远,晚清的文物市场上仍有不少明代书画,其中以吴门诸家和董其昌墨迹居多。董其昌的画20两,陈洪绶的4两。你能想象吗?仇英为庆贺文徵明60大寿的画轴,有文徵明本人的题诗,诚为两位吴门大师的合作,既稀有珍贵又品质精良,索价才100两。

    在晚清书画市场,价格最高的是以刘墉、钱南园为代表的乾嘉名家翰墨,以及“四王吴恽”的绘画,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翁同龢日记》里详细地记载了他购买王翚《长江万里图》的过程。过去买画比较有意思,你看了有兴趣的话,古董店会将画送到你府里放一段时间,这个过程中,你可以看,可以讨价还价。最后翁同龢说300两卖给我,商人说不行,就把画拿走了。拿走以后,翁同龢非常郁闷,因为太喜欢了,最后还是用400两买下来。而这笔钱他原本是打算在城里买一个四合院的。“四王吴恽”代表了清初以来的正统画风,符合京师官员的审美趣味,因此作品在市场上价格不断走高。

    晚清官员留下的这些笔记、书信等文献资料,使后人能够比较细致地观察历史大变迁之际的收藏活动。

    (讲演内容来自天一阁书院·国学堂,有删节)

    主讲人名片

    白谦慎 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曾在波士顿大学艺术史系任教18年。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纪中国书法的嬗变》《傅山的交往和应酬》《与古为徒和娟娟发屋》。目前专注于晚清名宦、学者、收藏家吴大澂的研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