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章升 通讯员房东武)“以前,这里的池水又黑又臭。现在,人们站在一旁可以看到距离水面80厘米深的地方。”在慈溪市宗汉街道南新村内池边,村民陆卫杰拿着用于检测水体透明度的“塞氏盘”,向笔者展示水池优良的水质。四个月来,在他的率领下,一群微生物“士兵”在这里打了一场漂亮的剿劣“攻坚战”。 “我从小就生活在这个村里,虽然这几年在外闯荡,但是一直关注着村里的发展变化。”在广东做生意时,陆卫杰有幸结识国内几位研究微生物治水技术的专家。相互间的讨论交流,让他萌发了“请”微生物菌种回老家,助力治水剿劣的想法。 经过前期的调研与筹备,今年4月,陆卫杰选择南新村内池作为“试验田”,开始了微生物治水实践。在他家里,笔者见到了微生物菌种的“庐山真面目”——土黄色的粉末状小颗粒。它们虽然个头不大,本事却不小,有的能将水中有机物分解成气体,有的能降低水体中的氮、氨、磷的含量,有的是水藻的“克星”。 几个月来,陆卫杰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将不同的微生物菌种投放到水池里做实验,筛选出一批适合当地水环境的“治水小能手”。 如今,微生物们“小试牛刀”,在当地治水中初显成效。宗汉街道水治办技术人员出具的最新水质监测报告显示,南新村内池的水质现已达到三类水的标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