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文体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18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晋祠圣母殿、保国寺大殿:

华夏宋代建筑的“国标”范例

图为圣母殿外景。(叶向群 摄)
图为殿内宋代彩绘泥塑侍女像(歌舞伎)。(叶向群 摄)

    本报记者 叶向群 汤丹文

    通讯员  张璐易

    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行25公里,有一座悬瓮山。山下古木参天, 100多座殿堂楼阁和亭台桥榭耸立其间。这个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就是著名的晋祠。如果说金朝大词人元好问在汾河边挥毫写下的千古绝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给这座充满帝王气息的城市增添了几许凄婉缠绵的浪漫,那么,晋祠以它无与伦比的恢弘、高古之美,呈现出“古唐国”艺术的瑰丽与丰厚。

    晋祠,初名唐叔虞祠,为纪念西周时的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而建。置身于偌大的晋祠内,每行走几步,眼前就会蹦出一个“国宝”,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是“晋祠三绝”:圣母殿、木雕蟠龙、鱼沼飞梁。

    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年-1032年),崇宁元年重修 (1102年),为晋祠主殿。殿外有一周围廊,是我国古建筑中现存最早的带围廊的宫殿。殿宽7间,深6间,极为宽敞,却无一根柱子,原来屋架全靠墙外回廊上的木柱支撑。该殿为重檐歇山顶建筑,廊柱略向内倾,四角高挑,形成飞檐。屋顶黄绿琉璃瓦相间,远看飞阁流丹,气势十分雄伟。殿堂里完整地保存着43尊宋代彩绘泥塑,件件堪称珍品。泥塑人物色彩稳重,表情迥异,服饰髻形各不相同。据陪同我们参观的晋祠博物馆副馆长陈风介绍,这些雕像均为宫廷人物,以当时的真实人物为创作原型,从而突破了宋以前宗教造像的模式,首开我国雕塑艺术写实的先河。我们在一尊侍女像(歌舞伎)前久久驻足:她头顶红色扇形包髻,身穿蓝袍,一条绿色领巾向后搭披,腰垂红色飘带,脚穿翘尖弓鞋。脸上含羞带笑,尤其是她的双手紧握绢巾,似乎在努力按捺心中淡淡哀伤。据传梅兰芳先生当年曾在这位唱戏侍女前伫立良久,细细品味她的内心和动作。

    圣母殿正面竖着8根廊柱,只见8条木雕蟠龙各抱一根大柱,鳞甲须髯,怒目利爪,极尽庄严威仪,尽显木雕工艺之精湛。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蟠龙雕柱,距今已近千年,但仍栩栩如生,跃跃欲飞。眼前的蟠龙廊柱,不由让人联想到宁波庆安会馆的石质蟠龙柱。同行的宁波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说,庆安会馆为清代建筑,大殿的明、次间各有一对石质蟠龙柱,为整块石料上一气镂空雕刻而成,并于凤、凰两柱相呼应。庆安会馆的蟠龙柱与圣母殿的蟠龙廊柱材质不同,雕刻工艺却可谓如出一辙。

    晋祠的第三绝叫做“鱼沼飞梁”。鱼沼飞梁位于圣母殿前,即在方形水池上架设的十字形石柱木构梁式桥(古人以圆者为池、方者为沼),它是圣母殿的平台,也是参观朝拜者的通道。其渊源可追溯到北朝,但现存构造为宋代遗物。鱼沼飞梁东西桥面长15.5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南北桥面长18.8米,宽3.3米,整个造型犹如展翅欲飞的大鸟,故称“飞梁”。鱼沼飞梁是我国现存古桥中唯一的一座十字形桥梁,梁思成先生如是评价:“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孤例,洵属可贵。”

    上海交大中欧建筑研究中心教授、本次寻访活动特邀专家刘杰先生,在圣母殿的里里外外盘桓良久,他说:晋祠圣母殿与宁波保国寺大殿一样,均为宋代木构建筑的杰出典范,它们的多处营造技艺已经成为印证宋《营造法式》的重要实物例证,其中不乏孤例。

    《营造法式》由北宋著名建筑学家李诫奉旨编著,宋崇宁二年(1103年)由官方正式颁布。这部中国建筑史上的划时代著作对建筑各工种的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名称、形制、加工等等,作出了全面规范。“晋祠圣母殿的规模虽略大于保国寺大殿,但其在殿身斗栱用材上与保国寺大殿用材等同,皆为《营造法式》中规定的五等材。细微区别在于:晋祠圣母殿用材广厚为21.5cm×15cm, 保国寺大殿用材广厚为21.75cm×14.5cm,后者更接近《营造法式》规定的3:2的要求。”保国寺古建筑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圣母殿与保国寺大殿均十分注重建筑内部的空间布局,通过廊柱、檐柱、梁架之间科学的结构设计,来扩大殿内的空间。“圣母殿与保国寺大殿斗栱层与柱高之比均为1:3左右,小于建造年代在它们之前的佛光寺东大殿、镇国寺万佛殿等1:2左右的比例,反映了唐至宋的木构营造标准的变化。”专家认为,晋祠圣母殿和保国寺大殿,堪称符合我国古建筑“国标”——《营造法式》设计、施工规范要求的两处十分难得的实物例证。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