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护士为病人做急诊预检 |
 |
医生救治急诊病人 |
记者 陈 敏 通讯员 赵冠箐 文/图 连续高温,医院急诊爆棚 进入七月以来,宁波连续高温天,记者从市区多家医院采访得知,各医院的急诊患者天天爆棚,特别晚上七八点钟的时候,急诊更是人满为患。 昨天上午9点不到,市妇儿医院南部院区门诊大厅里,人头攒动。大人的说话声、孩子的哭闹声不绝于耳。“我们有时候都说,这医院不像医院,倒有点像小菜场了。”大厅里一名志愿者开玩笑地说。在医院急诊室外,一长溜的候诊椅上坐满了抱着患儿候诊的家长,在106诊室,一位医生正在给一个小姑娘听诊,周围围满了一圈家长。叫号机显示,医生已经看到了第223号。 在该院办公室主任章晓军处,记者看到了8月以来的全院(含北部院区)门急诊数据。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医院里面和外面一样“热”:8月6日,急诊1066人次;8月7日,急诊1123人次;8月8日,急诊1113人次;8月9日,门诊急诊1036人次……这还不算多,7月份急诊量更大。 该院门诊办公室主任陈志央则告诉记者,由于天气炎热,很多家长选择了晚上急诊,7月以来,夜间急诊人次最多的是17日下午5点至晚上11点,一共392人次。18日0点至6点半,也有147人次。“前半夜值班医生增加到4个,但还是有点吃力。”章晓军说。 不仅市妇儿医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市第一医院、市第二医院、宁大附院、鄞州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也呈现“急诊热”,尤其是夜间急诊,不少医院为此推行党员团员义务帮班活动,以充实夜间急诊力量,满足广大市民的就医需求。 8月4日下午5点多,当记者来到宁波一院急诊室时,正好碰上“120”急救车送来一位重病人,走廊上候满了急诊病人。急诊科副主任贺鹤群告诉记者,由于急诊病人剧增,急诊已不堪重负,急诊室总共16张抢救床,天天爆满,这几天都加床到20张,很多时候有急诊病人送过来,因为没有抢救病床,只能暂时等在担架床上。针对急诊病人剧增的现象,自7月份开始,前半夜值班医生增加到3个,可仍然是忙得焦头烂额。据统计,7月1日宁波市第一医院急诊室接诊病人400人,7月18日接诊病人446人……酷夏季节,急诊的创伤病人特别多,贺主任说,急诊医生经常缝伤口缝得自己直不起腰。 同样,高温季节,鄞州人民医院急诊科医生也忙得不可开交。该院急诊科主任忻刚告诉记者,今年1-2月份,医院的急诊数均在每月1.2-1.3万人左右,7-9月份已增至每月1.4-1.5万人,按医院的工作时间安排,每天18:00-23:00为前夜班,从最近这段时间看来,前夜班每个医生接诊的病人数大概在100人左右,平均下来,医生每5分钟就要看完一个病人,假如中间来个重病人、抢救病人,平均到每个病人身上的时间还要减少。 七成急诊病人属于“非急诊” 为什么有这么多急诊病人?“其实七成以上的急诊病人属于‘非急诊’!”几家医院的急诊科主任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绝大多数急诊病人并不需要看急诊。 市妇儿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陈亚萍告诉记者,来看急诊的患者可分为几类,一类是濒危患者和危重患者,有生命危险或潜在的生命危险,根据急诊分诊标准,院方将他们划为A级和B级,优先救治;一类是紧急患者,症状虽急但生命体征还算稳定,可以等上一等,属于C级,候诊时间一般在30分钟以内;一类是亚紧急患者,这类患者病情稳定也没有严重并发症,属于D级,候诊时间一般在120分钟以内;一些高热患儿都在C级、D级之列,看起来体温有点高,但精神尚好,家长的心情其实远比孩子的病情要急,医护人员往往要费上一番口舌,劝导这些家长耐心等候有序就医;最后一类是非急诊患者,没有急性发病症状不在急诊范畴,属于E级。 而事实上,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绝大多数的急诊患者都属于非急诊范围,据了解,每天的急诊病人中,仅简单要求配药的急诊患者就占到10%到20%左右。一项共有3201名医生参与的调查显示,75%的急诊患者是普通感冒发烧;只有6%的患者是危急重症,需要马上治疗。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非急诊病人来看急诊? 有医生分析认为,原因主要有二: 其一,市民就医观念有待转变。很多患者误把急诊当成门诊的延续和补充,认为看急诊会比看一般门诊少排队,另外,白天学生要上学、家长要上班,尤其是目前的酷暑天,很多市民选择较为凉快的夜间来医院。 其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不能提供24小时的服务,从采访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夜门诊一般开门到晚上8点,晚上8点以后,患者一旦有病痛只能上大医院急诊就诊。 大量非急诊病人涌入急诊室,一个直接的后果是挤占了宝贵的急诊资源。“我做过统计,我们急诊科每个月的就诊人数在1.3-1.4万人次,但真正进抢救室的危重患者只有几百人次。”鄞州人民医院急诊科护士长邱巧静介绍,大量非急诊患者扎堆,可能导致真正需要急救的病人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从而影响急救效率。 从采访情况看,“急诊不急”已成各大医院的普遍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从去年开始,宁波一院、宁波二院、李惠利医院、市妇儿医院等多家医院的急诊科先后推出急诊预检分诊制度。 记者在市妇儿医院急诊科注意到,电子叫号屏上特别打着“温馨提示”:急诊医生接受的是专业急救培训,并非全科医生,对部分专科症状明显的D类、E类患者只能给予指引,无法开具专科治疗用药。E类患者可以到日间门诊就诊,建议不要占用急诊资源。 但从采访看,各大医院的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在保证危重患者优先处置上效果较明显,但对于分流非急诊患者,效果并不明显。 中华医学会宁波市急诊分会主委、宁波一院急诊科主任宗建平介绍说,自实行急诊预检分诊以来,急诊危重患者抢救效率有提高,但急诊患者总数量和结构没有明显变化。 鄞州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忻刚无奈地说,虽然医院设有分诊台,但是病人习惯挂了号就直接找医生,据他了解,目前该院急诊科经过预检的急诊病人仅占到10%左右。即便是经过了预检的病人,也极少会听从预检护士的分诊安排,为了避免可能的医疗纠纷,预检护士只能对非急诊病人放行。 “急诊不急”窘境该咋破?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医院急诊室人满为患,“急诊不急”的现象已经严重占用了本就有限的急诊医疗资源,长此以往,将延误一些危重患者的救治。该如何破解“急诊不急”这一窘境?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有关人士开出了三道“处方”。 首先,主管部门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加大急诊队伍建设。 要破解“急诊不急”之困境,有业内人士认为,当前最关键的是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社区卫生服务发达的国家,普遍实行社区首诊制,即医疗服务的起点和终点都在社区,只有当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置不了时才能转入上级医疗机构,上级医院不大开设门诊,只有急诊患者和全科医生接诊的病人才能获得服务。 急诊医生紧缺,人手不够。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是各大医院急诊科面临的共同问题。鄞州人民医院急诊科共有内科医生7位、外科医生5位、儿科医生3位,平时三班倒轮流值班,一旦有其中哪位医生碰到生病请假什么的,另外几位医生根本就没有时间休息,每年一到急诊繁忙季节,只能向其他科室借医生。中华医学会宁波市急诊分会主委、宁波一院急诊科主任宗建平告诉记者,宁波一院一年的急诊量在15万人次左右,按此急诊量,按照医院的规模,急诊科理应配备急诊医生100多位,但事实上,目前该院急诊科只有急诊医生30多位。 急诊病人多,急诊科医生又不够,从而导致急诊医生工作特别繁忙、辛苦,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急诊医生流动性大,急诊队伍不易稳定。 采访中,宁波一院急诊科副主任贺鹤群忧心忡忡地说,急诊医生现状着实让人担忧,待遇低、负荷重、医患矛盾等原因让很多年轻急诊医生纷纷跳槽,有些基层急诊甚至只有护士,没有固定医生,急诊科人才短缺问题非常严重。如何切实提高急诊医生待遇,留住人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患者需要树立起正确的急诊意识,不要把急诊当普通门诊。 在市妇儿医院采访时,记者就碰上一位家长,她是给宝宝来开药的,问她为什么不挂普通门诊,她回答说:“急诊肯定比普通门诊快。”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跟这位妈妈持相同想法的人还真不少,很多患者认为,急诊就是“快诊”,挂急诊号,就能比普通门诊病人提前看病,所以,只要不是疑难杂症,到医院后先去急诊科,全不管病症的轻重缓急。 “其实,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宁波一院急诊科主任宗建平说,急诊属于全科医学,是为各种急症、危症、重症病人而设,在医院被称为“生命的绿色通道”。 “但是病人来了,我们当医生的又不能拒绝他们,现在很多轻症病人,因为不满医生建议他们去看普通门诊,转而投诉医生态度差。” 鄞州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忻刚告诉记者,因为排队看病的患者多,在急诊科病人与病人之间,病人与医生之间也常起冲突。有一个晚上,120急救车连续送来两个急救病人,两位值班医生一刻不停地开展抢救。可令两位值班医生委屈的是,他们这边全身心投入抢救病人,那边急诊室其他病人因为等候时间过长,居然有病人直接打电话到市长值班电话,投诉说急诊医生长时间脱岗。 采访中,多位急诊医生认为,大批普通患者涌向急诊,侵占着有限的急诊医疗资源,而真正需要救治的危急重症患者可能由于等待时间长而错失最佳的救治时机。希望广大患者能够树立正确的急诊意识,不要误把急诊当门诊。 第三,医院要着力将急诊预检分诊落到实处,提高急诊门槛。 采访中,多位业内人士认为将急诊预检分诊落到实处,是破解“急诊不急”的一大有效举措。从采访情况看,我市各大医院自去年实施急诊预检分诊制以来,在确保危重患者优先处置上效果较明显,但是对于急诊病人数量的减少,几乎没有什么效果。 据介绍,国外的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已经成熟,不论哪种模式,都是依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安排就诊的先后次序,并对分诊的评估方法、就诊区域的安排等各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叙述,操作性极强。在这方面,有关人士认为,我市各大医院不妨加以借鉴,使得急诊分诊制落到实处。同时加强相关宣传,让公众熟知、理解并自觉遵守急诊秩序。 拉开门诊、急诊诊疗费差距,以提高急诊门槛。采访中,有人建议,在分诊作用有限的情况下,提高急诊诊疗费,用经济杠杆调控急诊医疗资源的供需矛盾。 宁波一院一位急诊科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说,来看急诊的可谓是什么人都有,有人到急诊看普通感冒,有人到急诊看痘痘,有人深夜睡不着到急诊开安眠药……如果拉开急诊与门诊挂号费用的差距,就可以鼓励老百姓去比较衡量,从而减少涌向急诊的非急诊患者,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对自我健康的管理意识。 从采访看,我市目前各大医院成人门诊、急诊挂号费仅差1元。从7月31日起,儿科急诊挂号费比普通门诊挂号费提高5元,尽管才实行了一段时间,但记者昨日从市妇儿医院了解到,从对每天急诊就诊人数的统计数据看,急诊挂号费的提高已经对急诊起到了一定的分流作用。 据了解,除台湾、香港外,我国北京、广州等城市已有部分医院开始尝试大幅度提高急诊挂号费。 新闻链接 究竟什么样的病人才有必要看急诊? 采访中,医生说,“急诊和普通门诊不同,分秒之差往往人命关天。”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病人才有必要看急诊?据医生介绍,有三种类型必须马上送急诊。 其一,出现神志不清、昏迷、呼吸困难、呼吸突然变得缓慢或者急促、脉搏突然变得很慢,甚至摸不到脉搏等情况,必须马上将病人送到急诊科抢救。“这几种情况只要出现一种都刻不容缓,稍有延误病人就有生命危险。” 其二,严重喘息、呼吸困难者;各种急性出血患者;昏迷患者;严重高血压或血压剧烈波动者;高血压脑病、脑血管意外患者;急性泌尿道疾患、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急腹症患者;休克患者;癫痫发作者;急性外伤、烧伤者;急性中毒、意外事故(电击、溺水、自缢等等)患者都是属于急诊范围。还有就是各种严重的出血性疾病也是需要紧急处理,例如咳血、便血、动脉出血……这些情况下,即使病人神志清醒、呼吸脉搏正常也应该急诊。 其三,严重的痛症也是常见的急诊信号。一些突然腹痛的病人以为自己不过是急性肠胃炎,但可怕的是有些腹痛并非简单由肠胃炎引起,它们可能是心肌梗死、主动脉夹层、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腹膜炎。上述每一种情况都有可能夺命,能否把握住抢救时机事关生死,切莫随便“自我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