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21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经历人生灰暗,变身“白衣天使”

“宁波样板”开启 脊髓损伤人员全新人生

    本报讯(记者王晓峰 江北记者站张落雁 通讯员刘昊)前两天,5岁男孩小羽照顾瘫痪爸爸的故事让甬城市民感动不已。随后众多爱心人士及慈善团体伸出援手,仅一天就捐款23万余元。但俗话说得好——“救急不救穷”,病好了,能“站”起来自力更生才是更好的结局。江北就有一家名叫“恰如家”的公益机构找上了小羽爸爸,愿意为他提供生活自理能力康复培训,帮他重新融入社会。

    “恰如家”位于宁波市第九医院,是一家为解决宁波市脊髓损伤人员生活自理能力康复训练、生活技能培训、职业重建、心理疏导等问题设立的专业机构,也是宁波市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培训定点服务机构。

    “恰如家”已成为当地养老助残的一大品牌,其核心理念就是鼓励伤友(肢体障碍者)开展自助与互助,让他们从病床回归社会的“家”。从2014年5月开业以来,已累计培训了100余人次的肢体障碍者。其中60%的人能够生活自理,40多人实现就业,还有三对肢体障碍者结成了夫妻,因此被中残联称为“宁波样板”。

    今年28岁的朱宇杰就深有感触,是“恰如家”开启了他的全新人生。2009年时,他发现自己得了脊髓炎,导致下半身瘫痪。这一晴天霹雳让他变得自卑甚至绝望,整整四年时间都窝在家里玩电子游戏。后来,经人推荐他去“恰如家”培训,从最简单的“跪”这一动作练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终于拥有了生活自理能力,重新融入社会。2015年,他考取驾照,今年上半年自驾前往广东等地,行程1500公里。“在经历过人生灰暗阶段后,我重新走出来了,如今还成了这里的工作人员及志愿者。我的工作主要是用亲身经历和经验帮助更多的伤友实现生活独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朱宇杰说。

    “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江北区残联理事长朱吉很认同这句话,他说,以前这类特殊人群康复回家后就“出不来”了,因为他们缺少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重新融入社会困难重重。他们力推的“恰如家”模式恰好弥补了这一短板。“据不完全统计,宁波现在有几千名伤友,希望我们能给他们带来帮助。”

    当然还有利好消息,“恰如家”养老助残中心是由政府购买服务,然后服务相关人群的。宁波户籍且持有一、二级肢体残疾人证的60周岁以下脊髓伤者,前往这里进行康复治疗及训练,由户籍地残联提供每年1万元的康复经费补贴。如果市民有这方面的需求,可以拨打咨询电话8764433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