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城雄姿 (周维强 摄) |
编者按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发出了深入践行“八八战略”的动员令,吹响了高水平谱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浙江篇章的进军号。如何理解把握“两个高水平”总目标、“六个浙江”具体目标与“四个强省”工作导向,找准方位、扛起责任,加快建设“名城名都”,为续写“八八战略”这篇大文章提供宁波素材,谱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浙江篇章的宁波章节,市社科院(社科联)组织专家,对此作了深入探讨,提出了对策建议。
以“两个高水平”谱写宁波发展新篇章
任春晓
省第十四党代会提出了要“确保到2020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此基础上,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这“两个高水平”,符合中央要求、结合浙江实际、回应群众期盼、指明奋进方向。
一、“两个高水平”是历史赋予浙江的神圣使命
浙江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人在自然资源禀赋不优越的情况下,硬是凭借“四千万精神”开辟出一方新天地,成为“民本经济”“内源性经济”和“人力资源型经济”的典型,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早在2015年底发布的浙江省“十三五”规划建议中首次提出,浙江作为经济条件和社会基础都很好的沿海发达省份,目前已经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下一步要在技术、人才、创新等新型要素的配置力和内外生融合力上再进一步提升,在收入、财富、社保等民生要素的集聚力和上下端创造力上再进一步提升,确保到2020年实现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四翻番”,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次党代会报告正是实现十三五规划的有力思想保障和组织保证,并增加了“高水平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内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浙,给浙江提出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寄予“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期望,“两个高水平”体现了浙江“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神圣使命,体现了浙江对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的历史贡献。
二、“两个高水平”是群众寄托未来的热切希望
其一、实现“两个高水平”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两个高水平”把我党性质与宗旨决定的根本价值取向转化为党切实可行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执政目标、政策和要求等治国理政诸要素之中。其二、实现“两个高水平”,源自对浙江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合理估计。21世纪经济研究院于2016年底发布《21综合发展水平指数报告》,通过经济发展水平、居民生活水平、社会服务水平、生态水平、创新潜力5个二级指标进行测算,对当前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做一次整体诊断,对每个省市的发展环境做一次综合评估,报告显示,2016年浙江的21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得分为0.623位居全国第二,略低于北京的0.694。照这个态势发展下去,一定能达到“两个高水平”。其三,实现“两个高水平”包含着全省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浙江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多年雄踞全国各省区首位(直辖市除外),城乡比仅为2.07是全国城乡差距最小的省份,浙江在全国率先建立低收入农户数据库、率先实现贫困县乡镇摘帽、率先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成为全国第一个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省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浙江人民期望着收入水平更高、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公共服务更优质、生态环境更优美、生活环境更安全,“两个高水平”正是“两创”“两富”和“两美”战略的深化和强化,必将惠及整个浙江人民。
三、“两个高水平”是强化责任担当的严峻考验
实现“两个高水平”,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关键在树立“干字当头、实字为先、成字为要”的导向。宁波的发展得益于像省党代会代表、宁波81890求助服务中心接线部主任史文娟那样的服务员,她从事热线接线16年,一天要接3000左右电话,累计为宁波市民解决求助事项超过980万件,为市民撑起了一个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平台;得益于像省党代会代表、不平凡的“小巷总理”俞复玲那样的社区“掌舵人”,她凭借满腔的热情和辛勤的付出,硬是把一个基础设施差、特殊群体多的老社区,逐步打造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的全国样板……“创新和实干是红船精神、浙江精神的要义”,也是宁波城市精神的重要内容,“两个高水平”是每个浙江人的事业,它需要每个宁波人都流汗出力,撸起袖子加油干;需要每个宁波人都尽责担当,决不能袖手旁观;需要每个宁波人都开动脑筋,苦干实干加巧干。
四、“两个高水平”是宁波率先发展的题中之义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多次点到宁波:第一是加快把宁波舟山港建设成为国际一流强港,打造世界级港口集群;第二是支持宁波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为振兴实体经济提供平台支撑;第三是全力创建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综合试验区;第四是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市化,加快建设和大力提升包括宁波在内的环杭州湾城市群等四大都市区综合能级和国际化水平。这与宁波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奋斗目标是两相呼应的,与宁波全市上下的共同愿景和努力方向是两相呼应的,与宁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优质发展、跨越发展的总方略和总抓手是两相呼应的。宁波要找准结合点、选好切入点、抓住着力点,在深入践行“八八战略”新征程中挑大梁、当先锋,要为实现“两个高水平”的宏伟目标和建设“浙江的今天”提供更多的宁波元素、宁波经验、宁波实践。
(作者为市委党校教授)
“六个浙江”:绘就发展新蓝图 指明前行新路径
李昭 唐伊索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对今后五年我省要实现的具体目标作出了明确阐述,分别是富强浙江、法治浙江、文化浙江、平安浙江、美丽浙江、清廉浙江,这“六个浙江”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其中富强浙江、文化浙江、清廉浙江是新提法。“六个浙江”体现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是一个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具有很强的指向性,绘就了未来五年浙江发展的新蓝图,也为宁波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富强浙江是首次提出,位列“六个浙江”之首,是未来五年浙江省综合实力的目标定位,既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体现了“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
宁波作为浙江“双城记”和“一体两翼”发展格局中重要的“一城一翼”,有基础、有责任在建设富强浙江新征程中挑大梁、当先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抓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决贯彻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加快构筑以智能经济为引领的现代产业体系,为全省发展大局作出更大贡献。坚持以改革开放创新为动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最多跑一次”改革,争当“一带一路”建设先行者和“制造强国”探路者,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质增效。坚持以协调均衡为路径,狠抓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着力补齐城市品质和民生服务的短板,切实打通共建共享的发展通道。
二、法治浙江是200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时提出的,是法治中国在省域层面的实践探索,具有开创性。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浙江是浙江省现代化进程中的根本遵循和不懈追求。经过多年探索,法治宁波建设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制度成果。在新的起点上推进法治宁波建设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就必须把全面依法治国放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来把握,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领导,深入贯彻法治浙江建设的新要求、新任务。进一步强化立法引领,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主导作用,围绕“名城名都”建设,制定一批具有宁波特色的地方性法规。进一步强化执法监管,落实权责法定原则,打造“阳光政府”,不断提升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改革发展的能力。
三、文化浙江理念是新的提法。文化是构建精神家园、增进思想认同的“最大公约数”,建设文化浙江,充分体现了省委高度的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宁波“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浙东文化重镇,理应发挥排头兵作用,切实加强文化强市建设,形成与“两个高水平”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更加注重价值引领,以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政治自觉,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舆论导向。更加注重内涵品质,围绕“名城名都”建设,以争创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统筹推进文化大家引培和高端文化载体建设,集中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更加注重共建共享,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公共服务文化体系,丰富文化服务内容和产品供给,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均衡发展。更加注重产业供给,做强传统优势文化制造业,补齐文化内容产业不强的短板,努力形成规模庞大、素质优良的文化产业集群。
四、平安浙江是巩固富民成果、维护群众权益、增进民生福祉的基本保障。
建设平安浙江,一靠民安,二靠民生,两者互为条件、互相支撑。宁波作为社会治理领域经常出经验出成绩的城市,已成功实现平安建设“十一连冠”。面对平安浙江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必须不断提升平安宁波建设的社会化、法治化、精细化水平,时刻把公共安全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始终保持对各类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强化食品药品全流程监管,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类公共安全事故的发生。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为突出的位置,以扩大民生供给总量、优化民生服务质量和提高民生均衡水平等为主攻方向,统筹推进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重点领域民生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宁波百姓。
五、美丽浙江是践行“两山”理论、实现绿色发展、回应群众期望的浙江行动、浙江探索,也是对历届省委提出的建设生态省、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等战略目标的继承和提升。
美丽宁波是美丽浙江建设的题中之义,也是补齐宁波生态环境短板的根本举措。建设美丽宁波,关键是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做好治理的文章,坚持依法治污、综合施策,打好清洁空气、清洁水源、清洁土壤、清洁海洋攻坚战,铁腕推进剿灭劣V类水等专项整治行动,深化和巩固“五水共治”“五气共治”的成果,着力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做好转型的文章,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构建资源集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做好提升的文章,依托“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建设和“宁波2049”规划编制,科学规划建设新型城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积极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着力建设最美人居环境。做好保护的文章,构建以四明山为重点的绿色生态涵养区、象山港为重点的蓝色生态海岸带、三江流域为重点的休闲生态走廊,着力彰显山清水秀的生态风貌。
六、清廉浙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浙江实践,也是锻造勇立潮头的浙江铁军的根本要求。
党廉则政清,政清则国兴,将清廉浙江列入“六个浙江”建设目标中,体现了省委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坚定决心,也为其他五个浙江建设提供了政治和纪律保障。“清廉”是宁波建设“名城名都”的压舱石,深刻把握清廉浙江的新要求、推进清廉宁波落地生根,关键在治、要害在严、根本在全。要磨好“治”的剑,落细落实党内监督条例,积极稳妥推进监察体制改革,健全巡视巡察工作制度机制,强化靠前监督、实时监督、精准监督,提升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好“严”的关,严格执行“两个责任”的规定,完善责任链条,持续传导压力,保持惩腐高压态势;以“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为抓手,着力营造干部干事创业勇于担当的氛围;落实“三个区别开来”的要求,既保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坚持反腐治腐力度不减。
(作者单位:市委政研室)
落实“四个强省”导向 助推“名城名都”建设
张水清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指出,要突出改革强省、创新强省、开放强省、人才强省,努力形成引领未来发展的新优势。这是省委在准确研判宏观大势、精准分析比较优势、科学把握发展趋势基础上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符合国家战略要求和区域发展实际,对浙江未来一段时期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当前宁波正处在决胜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跻身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的关键期,也是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的重要时期。要实现新时期的愿景目标,唯有深入落实“四个强省”决策部署,狠抓改革、创新、开放和人才这四个关键点,培育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再创发展新辉煌。
一是牢固树立改革是第一红利的理念,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制度(包括体制与机制)的优势是最大的优势,好的制度供给主要靠改革来实现。宁波发展到今天所取得的成就,主要依靠的是改革所形成的体制机制的先发优势,要破解当前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关键的举措还是要靠深化改革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要有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继续高举改革的旗帜,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实施《加快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改革实施方案》,持续加大“放管服”“四张清单一张网”改革力度,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全面优化政务服务,强化流程管理,实现流程再造,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和群众办事便利化的需求,尽快实现“最多跑一次是原则、跑多次是例外”目标。集焦推进“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等国家级改革试点,统筹推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改革试点,努力形成一批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有影响的“宁波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持续深入推进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领域改革,研究实施一批群众最期盼、发展最需要的改革举措,以改革再创民营经济新优势、改善社会治理、优化发展环境,形成有利于推动转型发展和促进公平正义的体制机制。
二是牢固树立创新是第一动力的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再创发展动能新优势。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已成为区域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也是宁波转型发展的最大推动力。要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的中心环节,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综合竞争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转变。大力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化试验区建设,积极参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联合绍兴、舟山等争创国家浙东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构建区域开放协同创新体系,努力建设国家重要科技产业创新中心。要继续高标准建设宁波国家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航天智慧科技城,规划建设跨甬江两岸的宁波甬江创新发展大通道(或大走廊),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创新创业高地。围绕十大千亿产业发展需求,规划建设一批支撑共性技术研发和转化应用的开放式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培育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建立独立建制的研究院(所),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到2020年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90%以上。优化创新扶持政策,营造创新创业最佳生态,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支持向创新服务转变,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配置政策链,推动产业政策前置,强化创新激励导向。
三是牢固树立开放是根本动力的理念,争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努力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开放已成为区域发展的根本动力。对外开放是宁波发展的比较优势,也是今后发展的基本依托。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充分发挥和放大开放优势,坚持内贸与外贸联动、出口与进口并重、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并举,主动服务和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发展成为立足义甬舟、服务长三角、对接海内外的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要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的要求,以“五通”为导向,以梅山新区为核心载体,全力申报创建中国(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勇当“一带一路”建设排头兵和先行城市。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实施“外贸实力效益工程”,进一步提高出口贸易质量和效益。大力发展进口交易市场,争取设立进口商品免税店,力争国家进口贸易博览会落户宁波(或部分落户),推进进口商品由大宗商品向中高端消费品、高附加值商品转变,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具有价格话语权的资源配置中心。落实“三互”要求深入推进贸易便利化改革,优化国际贸易申报、查验、放行、后续监管等各环节流程,积极推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加快进出口货物通关通检“一站式服务”,开展好跨境人命币结算试点工作,争创国际贸易便利化综合试验区。
四是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着力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争创战略资源新优势。
当前人才是区域发展和竞争的决定性力量,人才是第一资源和第一生产力已成为广泛的共识。要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打造“蔚蓝智谷”,着力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市。全面深化人才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动人才建设与产业链、创业链有机衔接,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参照武汉、西安等“三年引进百万大学生行动计划”先进做法,探索实施面向大学生群体性引才计划,力争在高学历群体性引才方面有新进展。继续办好中国机器人峰会、宁波人才科技周等活动,建设宁波美国创新孵化器,构筑重大引才育才平台。到2021年,宁波力争建设成为高端人才荟萃、创新要素集聚、创业激情涌动的“蔚蓝智谷”和人才生态最优市,进入全国人才强市行列。
(作者为市发规院高级经济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