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东海军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28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心中的军装永不褪色

今年“八一”,东海舰队战士正在雄赳赳气昂昂地护旗前进(东海舰队提供)
周丕谦正在路面执勤
(高速交警提供)
现在,许天星骑着警用摩托车出警;曾经,他(左三)和战友一起欢呼
一大早,刘新华就开始查看资料

    编者按

    “我和军队有着不解之缘,对军队怀有深厚感情。”在接见第六次全国军转表彰大会暨2014年军转安置工作会议代表时,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饱含深情地吐露心声。他动情地说:“见到大家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我也是一名军转干部。”

    军转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习总书记曾说过:“坚如磐石的军政军民团结,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法宝。”

    新时期,那些曾为军人的转业干部,尽管已经脱下了身上的军装,但那颗“红心”不曾改变,心中的“军装”也不曾褪色。他们努力工作,积极服务民生,凭借着在军营这一大熔炉中锻炼出来的坚韧品质,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添砖加瓦。

    周丕谦 还是当年那股劲

    本报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陈 雷 韩 林 

    他叫周丕谦,是网络红人“老周”,也是一名优秀的军转干部。1988年1月,周丕谦参军入伍,并在东航宁波场站服役,2006年转业安置到省公安厅高速公路交警总队宁波支队。他先后荣获“2015年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军转干部”“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等荣誉称号,2015年时还受邀观礼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并且两次受到习近平总书记亲切接见。

    一名副营职干部在转业10年内有如此成就,“秘诀”何在?周丕谦的回答是:“只要始终保持从军时的那股劲,不管走到哪里都能成才。”

    谦虚好学,从做“馒头”中拼出来的“先进”

    周丕谦入伍后的第一个岗位是炊事员。他和很多人不一样,并不认为“火头军”就没有出息,反而学得有滋有味,并暗下决心——“就是做馒头也要做出最好的馒头”。周丕谦每天凌晨4点起床做馒头,一门心思向老兵学手艺,第二年就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荣立三等功。之后的近30年时间里,不管身在哪个岗位,他一直保持着这种干一行爱一行的干劲。

    转业那年,周丕谦37岁,比其他的高速执勤交警年纪大一些,又是一名副营职军转干部,这让不少人以为他去当交警就是为了“安度晚年”。事实恰恰相反,周丕谦先后在巡逻警、违法处理窗口和指挥中心等不同性质的岗位工作,每个岗位都干得风生水起。

    在2008年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期间,他为了给被困高速路上的乘客送食物,在全身被冰雪湿透的情况下步行7公里为乘客送面包、姜汤,受到群众高度评价。2009年国庆安保,他又主动放弃休假时间,每天超负荷运转,是大队参加勤务最多、执法效能最高的民警。

    6年巡逻警干下来,他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还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人民警察”。

    秉承信念,病痛缠身仍不忘“战斗”

    “军人要有铁一般的意志”,这是周丕谦的信念。尽管已经脱下军装穿上警服,身上的衣服变了,但骨子里的那股信念没有变。

    2010年5月,周丕谦妻子罹患卵巢腺癌,他迅速调整心态,利用正常休息时间在宁波和上海医院之间奔波往返,不仅坚持每天开车来回100多公里上下班,而且还婉拒了组织上准备给其工作上提供的“照顾”,始终坚持高标准工作。

    16年军旅生涯造就的坚韧性格,帮助周丕谦迈过生活中一个又一个沟坎。2012年,已患脑白质钙化的他又被确诊为耳石脱落(耳石症),时常阵发性头晕。但他还是主动请缨,放弃休息,改路面巡逻为固定岗,头顶烈日,继续成为交通违法整治的主力军。

    2013年9月,他患甲状腺肿瘤、肺气肿在上海动手术,医生嘱咐一定要卧床休息,他在家稍作休养就重返岗位。2014年底,他又被确诊患了肿瘤,经过一场大手术后,顽强地挺了过来。面对生活中各种突如其来的打击,内心坚强的他从不在同事面前流露出消极情绪,每月保持140小时在高速公路上执勤。

    201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对周丕谦予以高度评价,号召全体干部向其学习。

    服务不断,“暖男”用心感动高速上的车主

    2012年9月,高速交警宁波支队指挥中心要选拔一名民警参加值班,要求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精通指挥理论知识,熟悉路面环境。在10多名候选人中,周丕谦年龄最大。当时他妻子劝他别自找苦吃时,他的倔劲上来了:白天到路面熟悉环境,收集沿线基础数据;夜间跟着别人熬夜值班。3个月不到,他就以绝对优势被选调到指挥中心。

    “在指挥中心工作了一个多星期我就发现,我们的热线特别‘火’。”周丕谦说,这些电话里有司机问路的,有咨询路况的,还有打电话报警的,平均一分钟要接3个以上的电话。于是,他琢磨着利用官方微博主动发布路况信息。40多岁的他开始研究微博,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2个多月后,“老周说交通”“老周报路况”等栏目在高速交警宁波支队的官方微博上线,点击率、转载率位居榜首,成了宁波政务公开的一个新亮点。

    除了不断“温暖”上高速的车主,周丕谦对待同事真如“春风般温暖”。每到凌晨二三点钟,对讲机里总能听到他对同事的问候——“请检查一下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到位”“请谨防后方来车”……为了减轻路面交警的工作压力,周丕谦在调度之余总会幽默一下,使路面的枯燥工作一下子活跃起来。同事们这样评价他:“只要老周值班,我们再辛苦也能感受到快乐。”

   许天星 “站狼”也能有豪情

    本报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胡佳晓 文/摄 

    战狼,展现了军人勇往直前的风采;而“站狼”,则体现了交警执法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

    许天星曾是海军东海舰队某两栖侦察中队战士,拥有《战狼》男主角“冷锋”一样的身手。退伍后,他被北仑公安特招,成为一名优秀的公安特警。转岗成为交警后,他一干就是20多年,处理交通事故5万多起,没有一起被法院改判过,件件顺应百姓心。

    他说,虽然他不能像《战狼》中男主角“冷锋”喊得那么豪情万丈——“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但他能坚持做到的是——“犯我法规者,虽亲必惩!” 

    他胆大心细,挽救了多条生命

    有人说,许天星的办公室不仅仅是事故调解处理中心,还是一个锦旗展示馆——墙面挂着几十面锦旗,格外醒目。锦旗是一种荣誉,但每一面的背后都有故事。比如,其中一面写着“危难施救恩浩荡,不辱警徽好公仆”的锦旗就与许天星救助伤者有关。

    有一天下午5点,在北仑沿山河路与天台山路交叉口南边200米处,有一辆电动三轮车将行人撞倒在地。几分钟后,许天星赶到现场,但发现事故双方已经就事故处置方式达成一致。原本,这已没有许天星什么事了,但他不放心,一再追问伤者陈先生,除了脚上的伤外,身体是否还有其他不适。

    伤者嫌他烦,但处事胆大心细的许天星仍然坚持,因为他在简单的对话中,发现陈先生注意力不集中,有点迷糊。根据以往事故处置经验,他怀疑伤者可能不只是受轻微受伤。正好这时120救护车也赶到了现场,许天星想扶陈先生上救护车去医院做个检查,但对方执意不肯去。许天星放心不下,就说“钱由我来出”,伤者这才上了救护车。原来,47岁的陈先生是安徽人,因为收入微薄,小病小痛都是熬过来,这次也不想去医院花“冤枉钱”。

    最后的检查结果令陈先生后怕的同时充满感激,因为他是后脑着地,颅内出血,情况相当危急,需立即做开颅手术。事后,医生这样说:“幸亏及时将患者送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许天星的同事告诉记者,这些年来,许天星至少碰到过5起类似的案例,救下了5条人命。每次都是他主动和对方讲好:“医院检查费不用担心,全部由我个人掏。”许天星说,他之所以会这样做,与他在部队时的经历有关:人民子弟兵,不为人民为啥?

    他热心调解,成了群众贴心人

    酷帅的外形,标准的指挥手势,风雨无阻的高峰岗值勤身影,许天星成为了北仑新大路和庐山路一道独特的风景。

    许天星是个热心人,在交通事故调解很有一套。他认为这是一门艺术,讲理、讲法、还要讲“情”。有一次,在北仑329国道阿育王寺附近发生一起剐蹭的小事故:一辆集卡车将一辆小轿车的反光镜及车门刮到后,驾驶员未停车直接离开了现场,好在轿车司机及时记下了对方车牌号。

    小轿车内是四位来自上海的退休工人,是来宁波旅游的。许天星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根据老人们提供的车牌号,联系上了肇事车主。可此时车主在外地,他雇佣的驾驶员开着车正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无法及时来交警中队接受处理。按照规定,此时许天星完全可以告诉老人们等肇事车主或司机赶到交警队后再来处理。可是一想到他们都来自外地,举目无亲,许天星打消了这样的念头。如何让老人们尽快安心、舒心的回家成为他亟待解决的问题。

    许天星先给车辆损坏部位拍照,估计车损费用,随后将相关资料通过网络传给肇事车主,然后又在赔偿金额上反复和车主协调,最终和车主达成赔偿协议。但车主不在现场无法当场了结,那会移动支付还未兴起,老人们依然还是拿不到钱。最终他想了一个办法,由他先行垫付,当天下午4点30分,离事发仅仅过了3个小时,事故圆满处理完毕。回到上海的老人们没有忘记他,专门给北仑区领导写来感谢信,对许天星执法为民的做法表示由衷的感谢。

    “现在提倡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我们处理交通事故也是要向此看齐,多为老百姓着想,避免让老百姓反复跑、来回跑。”许天星说。

    刘新华 平凡岗位见真章

    本报记者 王晓峰

    通讯员 赵继承 文/摄 

    安置帮教、调解矛盾、普法宣传,这是一名街道司法所长所做的日常工作,琐碎而又平凡。但就是在这样一个平凡的岗位上,曾获得过“全国模范军队专业干部”荣誉称号的刘新华做出了别人难以想象的成绩——全国模范司法所长、浙江省“十大优秀司法所长”、浙江省归正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先进个人、宁波市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先进个人、宁波市法制宣传教育先进个人……

    一名情真意切的“特殊”公仆

    与归正人员打交道,难吗?难!他们往往因为自身经历,或对社会带有偏见,或内心带有强烈的自卑情绪,不易沟通与交流。但在刘新华眼中,与归正人员打交道并不难。“只要你把他们当自己的亲人,用一颗滚烫真诚的心对待他们,他们会用同样的心回报你。”

    2000年,已经41岁的刘新华从东海舰队转业,被分配到鄞州区明楼街道从事司法工作,帮助街道归正人员转变思想、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实际困难。刘新华也渐渐成为了归正人员眼中的“特殊”公仆。

    2003年,胡某从新疆服刑归来,“玩世不恭、无所谓”是他给所有人的印象,与这样的人打交道无疑是一个艰巨的任务。但刘新华在首次接触中,敏锐觉察到胡某有很大的转化空间。“我发现只要一提到母亲和家人,他的表情就变得非常凝重,先前的吊儿郎当样就不见踪影了。”

    成功找到突破口后,刘新华请来胡某母亲当帮手,让他重新感受到了亲情的温暖,唤醒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希望和向往。同时,刘新华又多次奔走,为其介绍工作,帮助他渡过难关。在这样的温情关照下,胡某的态度从最初的不屑转变为主动配合,最终重新融入社会。

    一次次的谈心,一次次的奔走,一次次的帮助,光阴在日复一日的琐碎与繁杂中弹指而去。刘新华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老兵”,一个个棘手难题在他手中迎刃而解。在刘新华带领下,他所在的街道司法所首创的“夕阳育新生”——三老(老教师、老党员、老干部)一对一结对归正人员的社会化帮教方法在全市得到介绍和推广,开创了一条社会化帮教的路子。

    一名恪尽职守的司法所长

    在刘新华担任明楼街道司法所长的十多年时间里,他所在单位获得了无数荣誉,背后离不开他长期以来的恪尽职守。

    2002年,刘新华新任司法所长,恰逢辖区内世纪曙光小区安置抽签。出于对安置政策的不理解和对安置方案的不满意,群众意见较大。矛盾,一触即发!关键时刻还是刘新华出马,第一时间深入群众当中,挨家挨户倾听他们的诉求,挨着白眼、吃着闭门羹,但仍坚持做思想工作。在刘新华和同事们的耐心、诚心感染下,百尺钢终于化成了绕指柔。最终,几百人按时参加了街道组织的安置抽签会议,顺利完成了世纪曙光小区的安置分配工作。

    刘新华说,在调解纠纷的过程中,被群众误解是家常便饭,所以良好的心态以及责任感很有必要。有一次,明园小区的居民徐某因不满小区物业谢绝非本小区居民在小区内借道通行的做法,到司法所反映,情绪非常激动。刘新华当即与物业进行了联系,但工作的沟通和衔接需要有一定的时间。结果,这让徐某误认为刘新华是在故意拖延,不想管这事,因此多次对其恶语表达不满。刘新华丝毫不介意,仍是热心帮他进行协调,最终事情得到解决。

    据了解,由他经手的320余件矛盾和纠纷,最终都成功化解。

    一名勇于创新的普法工作者

    街道司法所工作多而杂。除了安置帮教、调解维稳之外,普法宣传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刘新华说,以前的普法宣传大多形式生硬、内容枯燥,群众理解和接受有一定难度,所以效果也不理想。如何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把法律知识普及给居民呢?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筹备后,刘新华与街道文化站协调,组建了法制文艺宣传队,开展特色法制文艺宣传。

    法律文艺宣传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个由街道文化站文艺骨干组成的宣传队,每年都会安排好几场法制文艺演出,将法律知识蕴含于小品、相声等通俗艺术表演中,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达到宣传和普法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法律是咱的保护神》等一批质量高、反响好的原创普法节目问世,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在法制文艺宣传队开展得有声有色的时候,青少年维权岗也在明楼街道多个社区设立。维权岗通过各种课外活动,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自我矫正、自我提高、自我超越,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法律素养。明东社区的青少年维权岗也因此成为原江东区的“民心”品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