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茶座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8月3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头纱筛一头磨

    桂晓燕           

    纱筛,绢纱做的筛子,其特点是轻;磨,石头做的磨盘,其特点是重。要是某人挑一副担子,一头是轻飘飘的纱筛,另一头是沉甸甸的石磨,可想而知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咬牙鼓腮、弹眼落睛也挑不起来;要么一挑起来就摔倒在地,跌落三颗门牙。老宁波形容说话做事不知轻重、不分高低的人,就说该人“一头纱筛一头磨”,真是再形象没有了。

    近日,就有一则“一头纱筛一头磨”的事例发生。本月8日,国际著名材料科学家、101岁高龄的中科院院士、北科大教授柯俊溘然长逝。柯教授拥有一连串骄人的荣誉和称号:钢铁科学与技术的集大成者、中国电子显微镜事业的先驱者、中国金属物理专业奠基人、中国冶金史研究的开拓者……令人唏嘘的是,像这样一位重量级宗师去世,网络关注度几近冰点。十几天过去,跟帖评论量始终为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于郭敬明性骚扰的八卦新闻,关注度却达到沸点,跟帖评论量很快过万。这两件事,哪个是纱筛,哪个是磨盘?孰轻孰重?

    当屠呦呦因她的贡献拯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从而获得诺贝尔奖时,媒体铺天盖地、津津乐道的,却是黄晓明豪掷2亿元的奢华婚礼;当我国成功发射世界首颗量子卫星“墨子号”的历史时刻,连篇累牍、吸引眼球的,是王宝强和妻子马蓉如何翻脸、如何闹离婚的花边新闻。这又孰轻孰重?

    尽管许多科学家生活清贫、默默无闻,尽管娱乐明星日进斗金,星光炫目,然而谁也不能否认,科学家对国家和民族的贡献,绝不是一般明星能望其项背。老宁波记得,老底子科学家是孩子们的偶像,调查孩子们未来的志向,想当医生、工程师、科学家的占了一大半。可是时至今日,有人再做同样的调查,却发现没有一个孩子想当科学家,最令孩子们羡慕的,是名利双收的娱乐明星。

    想当明星不是不可以,只要你有这个能耐;但是,当一个国家的下一代没人想当科学家时,这个国家还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吗?

    不必怪孩子们不懂事。孩子本是一张白纸,根源还在大人身上。正如老宁波揶揄的那样,某些人说话做事不知轻重、不分高低,“一头纱筛一头磨”。比如,不少记者报道科学家有气无力,宣传明星不遗余力。明星偶像的一举一动、点点滴滴,无所不报,甚至连偶像家猫儿的生日和星座,也照报不误。几乎所有的报纸都有娱乐专版,而除了《科技日报》等专业报纸以外,很难看到其他报纸有科技专版。

    也许有媒体人认为,写科学家,肯定吃力不讨好。科学理论枯燥无味、高深莫测,谁爱看?谁看得懂?对于这个问题,笔者曾和新华社高级记者、以成功报道两弹元勋闻名的顾迈南女士交流过看法。她认为:科技新闻不是给读者上科技课,而是描写人,突出人的科学精神。科学理论也许是枯燥难懂的,但是作为人的科学家,是无比生动的。我想,作为资深科技记者,顾迈南说到了科技新闻的点子上。回想当年报告文学作家徐迟创作的《哥德巴赫猜想》,将一位个性极为独特、追求极为执着的数学奇才陈景润,描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文章推出后,引起极大轰动,刊载该文的报纸被一抢而空。一时间洛阳纸贵,无人不说陈景润。随着陈景润和古老神秘的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深入人心,在各地还掀起了一阵青少年数学热。据悉,当年高考,报考数学专业的考生比往年大增。这就是媒体优秀报道的力量。

    今天的媒体,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摆正报道的轻重,少报些鸡毛蒜皮、风花雪月的花边新闻,多写写可歌可泣、可赞可颂的科学家?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