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书里书外,妙在精粹

——读博尔赫斯《文稿拾零》有感

    蔡体霓

    8月21日,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的“上海书展”已经第6天了,我与儿子一同前往参观购书。入了展馆,人潮如涌,只能挪步行走。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展台前,我从一排书里淘得这本《文稿拾零》,是今年6月刚刚出版的新书,作者是文学大师博尔赫斯。我随手翻看,里面大多数文章不过是五六百字的“豆腐块”,约有200篇,全部是书间消息,遂购之,甚喜。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从1936年10月16日起,博尔赫斯担任布宜诺斯艾利斯《家庭》杂志“外国书籍和作者”栏目的主编。栏目有4部分内容,分别是:作家生平、创作、作品评论和新闻性的“文学生活”。这个专栏持续了3年之久,博尔赫斯写了大量文章,经常同一期内有数篇发表。《文稿拾零》是将《博尔赫斯全集》中同期发表的这些文章归置一处。

    随手翻到哪里,都是独立的文章,有信息,有见地,却是浓缩,妙在精粹。看完一篇也就几分钟,不过,再看一遍,到字里行间去细细寻觅,又能慢慢品咂出他对作者、作品的看法,可谓“一语中的”。书中第一篇为《卡尔·桑德堡》,文中道:桑德堡也许是美国第一位诗人,他的诗歌所使用的英语有点像他的嗓音和讲话方式,一种口语,交谈性的英语,他用的语汇字典是没有的,那是美国马路上的语言,充其量不过是英国的土语。他在诗中不断地玩弄着虚假的笨拙,还有许多佯装疏忽的精巧。又说桑德堡身上有一种“疲倦的忧伤,一种平原傍晚时的忧伤,泥沙浊流的忧伤,无用却又精确回忆的忧伤,一个在白天和黑夜之间感受到时光流逝的男人的忧伤。”比喻颇为别致。

    当然,我对介绍、点评中国的作品更感兴趣。博尔赫斯评价译作《中国神话故事与民间故事》时,用短短数语加以对比,“欧洲和阿拉伯的神话故事完全是公式化的,由三方面的人物构成,如两个好妒忌的姐姐加一个好心的妹妹;西方的故事是一种对称的被分成若干部分的装置,一种完全的对称;相反,中国神话故事是不规则的,读者开始时以为它无内在联系,以为有很多未了的结局,但最后都使人领悟到,现实生活也不是对称的……”

    一篇《曹雪芹〈红楼梦〉》只有几百个字,博尔赫斯在其中评价道:这部小说一定会使我们感兴趣的……第一章叙述一块来自天上的石头的故事,第二章叙述主人公出生时在舌头下含着一块玉,“对次要人物的活动,我们弄不清楚是谁,我们好像在一幢具有许多院落的宅子里迷了路。”这样到了第五章,“出乎意料,这是魔幻的一章。这些章节使我们确信见到了一位伟大的作家。”以博尔赫斯的眼光看,《红楼梦》里梦境很多,更显精彩,“因为作者没有告诉我们这是在做梦,而且直到做梦人醒来,我们都认为它们是现实。”他觉得《红楼梦》有“幻想小说”的味道。

    他还写了一篇《施耐庵〈水浒传〉》。《水浒传》被译成德语版的过程中,为了使它的读者轻松些,将原著分成了10册。博尔赫斯认为,这部13世纪的“流浪汉体小说”并不比17世纪西班牙的同类小说逊色,而在有些方面还超过了它们,如有时情节的展开像史诗般广阔,像那些围困山寨和城市的场面,以及对超自然和魔幻方面的描写,令人信服。这些点评和点赞,均很到位。

    在“文学生活”部分,则能找到当年世界上一些地区的文学信息的蛛丝马迹,像萧伯纳说过的一些话,还有某作家开列的他所钦佩的著名作家名单等。另外一些关于文学创作的花絮,读来既陌生又有趣味。

    从书展出来已是午间时分,正逢雷雨。想到,读书要细水长流,还得多跑跑书店。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