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德胜 李廷洲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卓著。但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步浮现出来,比如学生创新能力不强,教育公平有待深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无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有待提高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一部分人对教育的认识产生了偏差,忽视了我国教育取得的巨大成就,对教育发出过多的批评和质疑声,甚至有很多负面评价,对我们的教育不够自信。当前,我国正处在由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阶段。在迈向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关键时期,教育自信至关重要。 一、立足本土深化教育改革 我国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传承着几千年的文化基因。如果对我们的教育不够自信,忽视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盲目追随欧美,被社会上纷繁复杂的呼声和诉求左右,教育便会严重背离我们的文化土壤和教育发展固有规律。对教育不自信,会严重影响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教育治理体系、教育制度设计,会让我们的教育走弯路。 教育自信必须同中国的历史文化相契合,同中国正在开展的教育改革发展轨迹相结合,同中国需要解决的时代教育问题相适应。 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中沉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的根基和灵魂,是涵养教育自信的深厚基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优良传统,就有“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观念。“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箴言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学而时习”“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教学理念对当今的教和学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今天仍为师者提供行动指南。 树立教育自信是保持改革定力、稳步迈向中国特色现代教育的必由之路。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当今存在的现实问题是中国教育再出发的基点和方向。一路走来,我们的教育始终是党领导下的教育,是服务人民的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国的教育必须扎根在中国的大地上。 二、批判吸收国际教育经验 教育自信不是排外的闭关锁国,而是从容、平和地对待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教育经验,并且加以理性选择、批判吸收。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教育先后学习日本、欧美的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中国的教育开始学习苏联。改革开放之后,积极引进和学习欧美的教育理念。 我们有学习他国先进教育经验的优良传统,但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走了很多弯路,遇到了很多挫折,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教育不自信造成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也绝不会接受任何外国颐指气使的说教。”对国外的教育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甄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坚决抛弃,不能生搬硬套。只有自信的教育才能具备这种理性和从容,才能不被一时的潮流所误导,才能不被表面的浮华所蒙蔽。 教育自信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立足本土,始终保持对自身教育的自信和定力;又面向世界,在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实现创新发展。坚持教育自信,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批判地吸收国际先进教育经验,加强中国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构建教育评价的中国标准,广泛传播中国教育故事,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主动引领世界教育潮流。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博士后) 来源:中国教育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