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晓燕 再过三天,就是9月10日教师节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国内,凡是专为某一个阶层、某一个群体设立的节日,其主角往往属于弱势群体。设立节日的目的,就在于呼吁全社会来关注这个阶层或群体,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维护他们的切身利益,表示对他们的祝福与关爱,等等。 例如每年3月1日的世界艾滋病零歧视日,3月8日的国际劳动妇女节,6月1日的国际儿童节,9月8日的国际扫盲日,农历九月初九的中国老人节……您瞧,妇女、儿童、老人、病人、不识字的人,不都相对是弱者吗?有男人节、老爷节、总统节、皇帝节吗?没有!这些人天天可以过节,不需要另外再设一个节日,呵呵。 那么,今天我们来聊教师节,是否意味着教师也是弱势群体呢?都说在学校里,老师是强者,学生是弱者,所以学生去学校上学,老话比喻为“癞痢怕剃头”;没想到现在有些学生,比老师还厉害,老师看见他们,好比“剃头怕癞痢”! 其实,教师地位的高低及其作用的大小,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且不说目前教师的地位如何,回顾教师节设立的初衷,当时确实是为相对弱势的教师鼓与呼。自古以来,中国人一直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师父师父”,“师”是唯一能与“父”并列的崇高称呼,仅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国人对教师的尊重与敬仰。可是,在“史无前例”的年代里,教师居然史无前例地沦为“臭老九”,社会地位一落千丈。“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但是流毒的清除不可能一蹴而就。正如《光明日报》刊登读者来信所指出的:20世纪80年代初,“仍有‘一工交,二财贸,不三不四搞文教’的说法,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仍然遇到种种阻力,仍然时常发生不尊重教师、辱骂教师、殴打教师的事件。”中国民主促进会在全国政协的一份提案上也指出:“尊师重教远没有形成一种社会风气。”学生毕业分配工作时,分到工厂的,合不拢笑口,像只敲开木鱼;分到学校的,垂头丧气,像根打了霜的苦瓜……凡此种种,印证了当时的教师,在一定意义上,确属社会的弱势群体。在这种背景下,许多有识之士纷纷倡议重建教师节,以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国务院议案,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新中国的教师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的地位日益提高,早与当时不可同日而语。这些年还出现一种有趣的现象:许多职业并非老师的人,也以被人称作“老师”为乐事。这不,冯小刚是“冯老师”,赵本山是“赵老师”,宋丹丹是“丹丹老师”,假如梅兰芳再世,一定是“梅老师”而不是“梅老板”啦。看来当老师真的很吃香、很自在哦。 可是,您要是到真正的中小学或幼儿园老师那里问一问,也许他们会说,哪有那么吃香、那么自在?为什么呢?主要是现在的孩子太难管教了!像下面这种情况,虽不是全部,却屡见不鲜:独生子女,掌上明珠,受不得半点委屈,听不得一句批评。有时候孩子犯点错闯点祸,老师不管吧,是对孩子不负责;管管吧,很可能“好心犯恶意,石板压脚面”。对孩子小小的惩罚,马上会引来某些小王子、小公主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家人的“维权”行动,动不动就告校长、告教育局,弄得老师直呼“剃头怕癞痢”! 对孩子的教育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这没有错;但是家长们请不要忘了,必要的惩罚教育,也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辅助手段(当然是理性而有限度的)。这就是中国古人讲的“玉不琢,不成器”的道理。这个道理,已为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所阐述,也为无数事实所证明。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的话,我们的老师与学生,以及老师与家长,就能互相理解、和谐相处,校园内就不会出现“癞痢怕剃头,剃头怕癞痢”的现象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