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吴允国和他的雕刻成果。(徐欣 摄) |
本报记者 徐 欣 通讯员 沈 旦 余芳芳 江北孔浦有个远近闻名的“雕痴”吴允国,在即将拆迁的孔浦二村社区经营着一家米店。店里只放了几袋米,却摆满雕刻作品。途经店门口的人都会驻足停留,被这些精美的作品所吸引。 吴允国说卖米是谋生,雕石头却是爱好。他告诉笔者,自己从10岁起就迷恋上雕刻,是因为那时的人们常常带着私章去领工资。由于父亲是木匠,母亲爱绣花,今年50多岁的吴允国打小自学雕刻手艺颇有天赋,尤其擅长在木头上雕龙刻凤。10年前吴师傅又开始钻研玉石雕刻。对花钱买玉石、买工具,他可从来没含糊过,动辄上百元甚至近千元的玉石,他只要看上了,就志在必得。一块别人看来并不起眼的石头,经过他的手,成了活灵活现的“动物”。 在2010年世博会的时候,吴允国用自己从江西淘来的玉石雕成了世博徽标。不料,因为这部作品,他家成为“世博会三百宁波人家故事”的候选家庭之一,而且吴允国的雕刻故事被拍成DV,以电子相册的形式出现在宁波案例馆,向世界讲述他的故事。 吴允国说,他一直没舍得用这块玉石。一天中午,他在家与几位象山老乡吃饭,聊起这块玉石到底该雕什么东西。他儿子听到后,端详起了玉石,见其表面有3道凹凸的自然条纹,突然就联想到了世博徽标,3道条纹像“世”字图形中的三人合臂相拥。当晚他就把“世”字徽标一气刻成了。 顺利地迈出了第一步,于是,凭着30多年的雕刻功底,吴允国边构思边雕琢,随后又在“世”字旁雕出了个笑眯眯的“海宝”;背面刻了“上海”两字,玉石顶上刻出中国的“CHN”英文缩写。 吴允国对于自己雕刻的作品非常爱惜,很少出售。每年他都只是卖几件小作品,销售不过两三万元。2012年,吴允国的妻子励女士被诊断为肺癌。吴允国在伤心至极之余,也对妻子愧疚难当。自从他迷上了石雕后,家里和小店基本上靠老婆打理,而积蓄大部分都被他买了石料。他认为如果早点让她去大医院检查,也许就不会这么严重。老吴感到对妻子亏欠太多了。后来,吴允国才把一块珍藏多年的爱石卖了,为妻子筹钱治病。只是老吴的诚心最终也没有留住心爱的妻子。 现在吴允国一个人经营着这家小店,只是年纪大了,不再卖米了,店里全都都用来展示他的根雕、石雕、玉雕作品。除了吃饭睡觉,他都在雕刻作品。他告诉笔者,最近他耗时8个月完成的根雕作品《弥勒百态》被人以50万元的价格预订。即便如此,他还是想等作品参加完根雕比赛以后再出售。“我准备参加下个月在宁波博物馆等地举行的根雕大赛,还想参加民间大师职称评定,争取评上国家一级雕刻师。”吴允国自信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