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1版:文体新闻·经济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1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能工巧匠叶俊能:

一项创新为地铁1号线施工节约4亿多元

2016年,叶俊能当选十佳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王国英 提供)

    本报记者 易鹤 金晶

    通讯员  王国英

    这两年春节回老家福建,乘坐地铁2号线到火车站时,叶俊能总是感慨万千:“跟普通乘客的感受不太一样。亲自参与、亲眼见证一座城市从无到有的重大工程,改变市民的出行方式,心里多少有点自豪。”

    2003年,叶俊能从浙江大学毕业来到宁波,投身重大工程实践和科技攻关工作。其间,他先后全程参与特大型工程——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和2号线工程。

    目前,叶俊能担任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总师办副主任。“到2020年,宁波市将建成总长约2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网。目前规划还在修编,线网应该会加密,估计我会参与建设一直到退休。”叶俊能笑着告诉笔者。

    杭州湾跨海大桥是我国最早开展实施性研究和设计的海上长桥,是当时在建的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2003年6月至2008年5月,叶俊能全程参与了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建设。

    “建造杭州湾跨海大桥没有规范可循,需要制定技术标准。加上自然环境恶劣,又缺乏海上施工经验,为了避免重大失误,我们进行了100多个专题研究。”叶俊能说。

    大桥施工期间,叶俊能参与了一系列科研技术攻关。

    “大吨位70米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整体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架设技术”项目攻关,解决了2200吨大型预应力箱梁预制和强潮海域海上运输和架设难题,节约工程费用8000万元,获得浙江省科技一等奖。

    “杭州湾跨海大桥风环境对行车安全的影响和对策研究”项目攻关,开创了我国桥梁工程设置风障的先河,节约工程费用4000万元,获得中国公路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

    “尽管在这些项目中我作出的贡献有限。”叶俊能说,“但是通过参与这些重大科研攻关,我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杭州湾跨海大桥通车后,叶俊能调任刚组建完成的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2009年担任总师办副主任,主要管理岩土工程勘察、地形修测、管线详查和科研技术攻关工作。“与大桥建设工作相比,我的角色由课题参与人转变为课题负责人。”叶俊能说。

    据叶俊能分析,宁波属于高流变性软土地层,比上海土质强度更低、灵敏度更高,是宁波轨道交通修建的一大难点。为此,叶俊能主持开展了“高流变性软土地层地铁车站修建关键技术”项目。这一技术的实施,使得宁波地铁1号线直接节约工程费用4亿多元。

    他还组织编写了国内第一本适用于软土地区的轨道交通岩土工程勘察地方标准。所有到宁波轨道交通进行勘察技术交流的专家均认为,宁波轨道交通勘察技术已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