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16日 星期六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世界“看见你的声音”

——文化志愿者金皓帮助精神障碍者开展原生艺术康复的故事

    本报记者 张 昊 

    和煦的阳光照进宁波市精神病院一间宽敞的画室,四周堆满了色彩斑斓的画作,中间大桌子铺开的画纸前,72岁的月丽正调着颜色作画,画面中是一个舞台的后台,舞蹈演员弯着腰捡拾项链。

    “儿子来看望我时,看到我画的这么多画,说妈妈终于有了一个五彩缤纷的晚年!”月丽爽朗地笑起来。“这得谢谢金皓老师。没有她,我的画绝对进不了博物馆!”

    从前年开始,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文化志愿者金皓,带领志愿者团队来到市精神病院,持之以恒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通过原生艺术康复疗法帮助患者开展精神康复和潜能开发。

    用生命对抗病魔,用热情呼唤新生!她以艺术的方式照亮精神障碍患者的精神世界,帮助他们有尊严地回归社会,让他们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给你一支画笔

    “我住院十多年了,从两年前开始画画。”月丽患有双向精神障碍,往往兴奋狂躁与抑郁低沉交替出现。

    星空画社、阳光超市、农场、烘焙房……几年前,市民政局直属的宁波市精神病院开始探索多专业参与的模拟社会场景康复模式。就在这个时候,金皓偶然得知了星空画社。

    市精神病院院长陈亚萍告诉记者:“金皓出身丹青之家,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所以我热情地邀请她来星空画社教画。”

    精神障碍者的世界,对普通人来说是陌生的,当初金皓也不例外。

    “第一次来到市精神病院时,我碰到的第一个患者是独语者,正对着窗户大声地诉说着,我有点忐忑不安。”

“当时我看到有一些患者拿着铅笔在很小的纸张上涂抹,很拘谨的样子。他们已经背负着我们难以想象的重荷,为什么在画纸上还这么束缚?”

金皓决心改变这一状况。她带领“关爱心灵、添翼筑梦”原生艺术文化创意公益志愿者团队加入宁波市精神康复者潜能开发项目,试图通过原生艺术康复疗法,听到他们沉默背后的声音。

原生艺术,源于自发的冲动,受到幻想甚至精神错乱的驱使,呼唤着人性的本源和最自然、最个性的表达。创作者有的患有自闭症、智力发育障碍,有的患有癫痫或精神分裂症,他们是原生艺术最主要的创作人群。

给他们巨大的、铺满整间房间的画纸,水彩、水粉、油画、水墨……在医院的支持下,金皓把所有可以买到的画具、颜料齐齐在画室铺开,鼓励精神障碍患者放手涂画,让他们体会痛快淋漓地挥洒的感觉。病人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想用什么画就用什么画,想画多大就画多大。

她把自己的方法称作“不教而教”。她抛弃了传统的、为正常人设计的教学方法,不涉及绘画基本手法、风格塑造等方面的知识,转而为患者提供空白的画纸和充足的画具,让他们在完全自由,不受任何绘画技法、知识限制的情况下绘画。

“我喜欢毕加索。”月丽告诉记者,“金老师就给我找来很多毕加索的作品,让我找到画画的感觉。”

不教而教,关键不在“不教”,而在“教”。金皓的“教”,在看不见的地方。

她花了大量时间揣摩病人的喜好,找来世界名画和同样是精神障碍患者创作的原生艺术品,向他们展示造型和色彩的各种可能性,并把画作打印出来挂满墙壁,患者喜欢哪幅画,就会拿走哪幅画。她每周固定时间来到医院,有针对性地引导患者画他们喜欢的、觉得舒服的画。“我并不是要培养画家,而只想让他们在画中表达、宣泄。”

画出你的世界

“开始老是担心画得不像、画得不好。”月丽说,“后来金老师教我,心里想什么就画什么,画画就是画自己想的东西。”月丽试了金皓的方法特别开心。

金皓说,虽然他们没有任何艺术经验,创作未达到自觉的阶段,但他们凭潜意识创作的艺术作品中表达出来的自由与纯真,完全颠覆了我原有的相关认知,那不是抽象知识概念组成的意义,而是一种融入心灵的深刻感悟。不是粗鲁野蛮,是纯粹与本真,是值得我们尊重的。我们没能力,也没资格教他们,我们只是为他们准备必要的空间和画笔、颜料,鼓励和引导他们自由表达内心世界。

昔日的千疮百孔,在细心安抚中缓缓愈合,而如今的甜美丰盈,从内心深处悄然绽放。金皓在画室用毫无保留地热爱和耐心迎接了上百名精神障碍患者的到来。在他们笔下,2000多幅画作诞生了。

也许正是因为没有受过完整正规的绘画训练,在色彩、笔触、构思、构图上更让人不可思议。一幅画叫《苹果》,只有密密麻麻呈不规则分布的短粗线条,却很和谐地呈现朱红色调。据医院工作人员介绍,作者只画线条,每幅都密密麻麻、毫无规则,他会给每幅作品取上一个名字:《苹果》《菠萝》《蝴蝶》……

国家卫计委疾病预防控制局副局长王斌赞叹:“每次看到他们的作品,内心都充满难以名状的激动和惊奇。这些流淌着的艳丽色彩是他们丰富内心世界的表达,是他们在用丰沛的情感向这个不能理解他们的世界诉说苦闷、愿望和希冀。”

月丽告诉记者:“我以前很爱和人吵架,食堂里因分到的一个鸭蛋没别人的大都要吵。现在不会了,画画让我变得更自信了。”

另一名学画的患者仕国说:“我对自己的未来很有信心。我能看到一望无际的大海,海浪前赴后继扑向岸边,沙滩上的海螺在落日余晖中闪着光。”

长期跟踪这个志愿服务项目的医院工作人员王文婷对记者说:“金皓身上有一种力量,让人安心、给人宽慰。她是天真的孩童也是睿智的长者,她以温柔、悲悯的胸怀拥抱世间的痛苦,从不以救人者自居,反而真诚感谢这些承受生活不幸的人,她给这些痛苦的人带来阳光与色彩,使得他们混沌的生活中有了清晰的期盼。”

“她全身心地关爱着患者,经常去病房看望他们。有一次一名患者张开双臂,拥抱金老师。如此亲密的动作,包含着多么深的信任和感激!”

爱的涟漪逐渐扩散。在金皓的感召下,周围的一些亲朋好友纷纷成为文化志愿者。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所金皓的同事,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授,还有上百名专家学者、画家、学生、社工等都加入进来成为志愿者。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杨琳、泓冶美术工作室负责人屠红、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金韵、中央美术学院学生张宸、东华大学学生胡逸楠……阵容庞大的专业志愿者,一起为精神障碍患者的画作进行文创产品开发。摄影家王家林、赵振宇,宁波雨焉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原生艺术创作视频”项目的负责人苏光淮则将镜头对准了这个志愿服务项目,试图记录金皓开启精神障碍患者精神世界的努力。

金皓说:“通过开发衍生品,让这特殊群体的原生艺术作品与文化创意产业对话,就是想让更多人了解和分享这一特殊群体的艺术表达,从而实现他们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同步提升,以此来逐步扭转对于他们的误会与偏见。”

看见你的声音

“没想到我的画,能放进博物馆里!”月丽惊讶得合不拢嘴,那一天,金皓告诉她要为他们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画展。

“我不仅希望唤醒他们潜藏的艺术能量,更希望有更多人听到他们的声音,看到他们的色彩,让全社会给予精神障碍患者更多关心,帮助他们有尊严地回归社会。”金皓说。

策展、布展、搬运物料、选择展品、制作画册……在金皓和志愿者团队的努力下,月丽和其他50多位精神障碍患者创作的110余件作品进入宁波博物馆。

今年7月,这场名为“看见你的声音”的精神障碍者原生艺术作品展在博物馆开展。以精神障碍患者的作品为主题的展览,在全国范围也不多见。在金皓帮助下,市精神病院同期还举办了原生艺术与精神康复高峰论坛,让更多人关注精神障碍患者的艺术光芒。

“我有一匹马/黑色的马蹄/黄色的尾巴/还有一口大白牙/它的眼睛很明亮/它的腿很修长/如果有人进攻/我可以骑它去战斗/没有人的时候/我们可以说说悄悄话/只是现在/我的马儿/它去了哪儿?”这是一位叫友夫的患者写的题诗。

“青草与花朵/世界缓缓重启。”如今,在金皓和文化志愿者的帮助下,他终于用奔放的笔墨找回了自己的马儿,奔跑在无边无际的画布和宽敞的博物馆展厅中。“你的微笑,是我面对世界的勇气。我的努力,是世界重新认识我的契机。感谢——没有放弃世界的自己,感谢——没有放弃我的世界。”

4万多人次观众,在这些灵动、丰富、充满艺术气息的作品前驻足,很难想象这些创作者是常人眼中的精神异常者,更难想象他们在经历了人生的混沌和磨难后仍然对世界报以热烈的向往。

在展厅里,记者看到了月丽写在展板上的话:“画画让我很开心。高兴了我就画蓝天和花朵,不太高兴的时候我就画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谢谢大家来看我的画。”

“精神康复的最终目标是消除病耻感,帮助精神障碍者重返社区,并尽可能地保持他们原有的能力,以便继续正常而有质量的生活。”陈亚萍说,金皓和她的志愿者团队帮助这些患者迈出了激动人心的一大步。

在展览的留言簿里,是观众如潮的祝福,和人们理解的目光。“最有爱的展览!通过作品,看见了你们的声音!”“世界很美丽,祝你们早日康复。”“画很好看,愿世界对你温柔相待……”

月丽那幅画舞台的画作,也挂在了展厅里。猩红色的幕布正缓缓拉开,老人也登上了属于她的“舞台”。

“习总书记说过,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陈亚萍说,我想精神障碍患者一样应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金皓用志愿者无私的大爱,让精神障碍患者重新看到了人生出彩的机会,让他们享受到了梦想成真的快乐。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