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2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对老人逼人让座需要正确解读

    殷国安

    近日,一则视频在网上疯传。视频里,一位老人在地铁上逼生病小孩让出爱心专座,还叫她拿出生病证明,而孩子的母亲“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了一句“你怎么证明你是老人,你有相关的证件吗?你能够拿出相关证件来证明你是老人我就让孩子把座位给你!”(9月19日《楚天都市报》)

    应该说,这则新闻涉及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交让座问题,而是关于爱心专座如何使用的问题。从理论上说,爱心专座的使用对象包括“老弱病残孕”等具有特殊需要的人。小孩病了,显然应该使用爱心专座;老人当然也有使用的权利。但当两种对象都有使用爱心专座的权利,而爱心专座不能满足需要时,怎么办?

    这当然是看两人中谁更需要座位。但这里不可能出现一个第三方来进行裁定,只能靠双方自己主动。如果没有人主动让座,就只能采取最原始的分配方式“先到先得”——既然有病的孩子先坐,后到的老人就只能站着,或者可以等其他座位的人主动让座,但他无权把已经入座的小孩强行推开,也无权查验小孩的有病证明。

    由于我们经常从新闻上读到类似老人强迫别人让座的报道,于是形成了一个印象,似乎现在的老人真的只知道尊贵自己,只会倚老卖老。这种观点显然不对。我们不能因为媒体报道的几个案例,就对老年人整体的精神风貌作出如此否定性的评价,这是不真实的,也是不公平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没有遇到老年人强迫别人给自己让座的情况。我到上海居住近10年了,乘坐过太多的公交、地铁,从来没有遇到过一次因为让座、争座而发生矛盾的,更没有遇到老人主动要求别人为自己让座的。即使在那些曾经发生过老人强迫别人让座的城市,我分析也只是极端个案。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这种事也不过就发生过几次吧,概率应该在几万分之一,丝毫不能代表这个城市的老人。

    人们为什么对老人逼迫别人让座印象深刻?这是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就是说坏事更能引起关注。而老人逼迫别人让座之所以成为新闻,正说明这样的事发生得很少很少,所以才具有新闻性。媒体报道这样的事是选择典型,我们不能把个别典型误以为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据此判断现在的老人不好,这其实是对老人的污蔑不实之词。

    同样的情况还有,自从彭宇案之后,似乎扶起跌倒的老人也是有被冤屈的风险的,于是有人不敢扶了,这其实也是把少数个案当作普遍规律了。其实,做好事扶起老人而被冤屈的事非常少,更多的是做了好事没有被冤屈,做了好事有好报。从我们的生活经验来看,后者发生的概率远超前者。所谓不敢扶起老人其实是一个误解,或者是那些本来缺乏助人精神的人的托词。

    对于老人逼人让座之类的新闻,我们可以议论甚至谴责,但心里一定要清楚,这只是社会上极端的消极现象,不可误解为普遍现象,更不可因此对全体老人抱有成见,对他们进行“有罪推定”,这会伤害广大老人,是一种不公平的舆论。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