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 |
骆大进 最近,一项针对20国青年的调查显示,高铁、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成为这些在华外国人心目中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像古代的“四大发明”一样,被誉为“东方密码”的“新四大发明”标志着中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正在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也表明科技创新正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和不竭动力。 一、增强创新自信谋求更大发展 创新自信来源于我们的坚持和沉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新事业取得了跨越式新发展,航空航天、超级计算、量子通信、重大新药创制等重量级成果不断涌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不断显现。日前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6-2017》显示,世界创新格局基本稳定,中国排名提升至第17位。《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显示,中国创新排名从去年的第25位升至第22位,是唯一一个位列全球创新经济体的中等收入国家。我们应该有足够的创新自信去面对全球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推动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全面创新驱动。 创新自信源于历史发展的机遇。回顾世界科技创新中心发展的历史,我们得到的启示是,在市场规律支配下,创新资源总是沿着特定通道从低效率区域向高效率区域转移;制度变迁、市场扩张和思想解放是影响创新资源配置效率的三大关键变量;创新资源的每次大转移都会使某个后发国家通过技术——产业体系转换实现全面崛起,造成大国间的兴衰更替。随着世界经济重心的东移,全球高端创新要素加速向亚太地区集聚。从2009年到2014年,亚洲研发支出占全球比重从33.6%上升到39.1%,超过美洲居世界首位。 创新自信也源于我们的理性。全球青年朋友对中国“新四大发明”的推崇,表明了中国创新的口碑和美誉度在不断提升,也表明中国创新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对此,我们要坚定创新自信,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坚定敢于创新、敢于领跑的志向,努力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在全球化创新竞争潮流下,以清醒的创新自信谋求未来更大发展。 二、用好创新“法宝”为发展动能蓄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只是经济体量大,还不能代表强。国家富强靠什么?靠自主创新,靠技术,靠人才,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实现中华民族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需要真正用好科技创新这一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杆。 坚持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通过不断集聚创新资源,做大创新能量蓄水池,努力提升溢出效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基础,利用社会主义制度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依靠科技创新催生新的产业结构、动力结构、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实现社会生产力新飞跃。 把握好基本国情和发展机遇。从发展潜力看,我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我国具备巨大的市场规模、一支较强的制造大军、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和不断完善的全方位开放格局,这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此外,互联网时代科技创新的渗透性、扩散性,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更好的参与手段,这些优势和有利条件为稳增长、调结构拓展了空间。 主动适应和抢抓发展新机遇。突破与颠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也是世界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要主动应变、学会欣赏更多诸如“新四大发明”式颠覆性创新的涌现以及对传统产业产生的“归零效应”,主动顺应大众消费理念从“拥有物品”向“使用物品”的转变,主动把握“共享经济”“按需经济”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发展趋势。 三、解析好创新发展的“时代方程” 科技创新强国不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投入和持续支持,要在良好的体制机制运行的基础上,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解析好创新发展的“时代方程”。 要大力改革完善人才机制。建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制度,以更开放的政策集聚海内外人才,突出市场在人才配置评价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名利双收”效应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重点培养和集聚高层次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科技创业人才和中介服务人才,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要构建完善创新生态系统。加快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需求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和文化环境,推进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服务功能融合发展,建立健全要素齐全、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合作开放的创新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系统。 要着力夯实创新源泉。需要指出的是,“新四大发明”主要以应用集成创新为主。当前大热的人工智能,国内机构和企业的发展重点也大多集中在应用层面,而谷歌、脸谱、英伟达等外国企业则更多在抢占智能芯片、深度学习、类脑算法等基础层和关键技术层的主导权。为此,当务之急还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在基础技术和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和“杀手锏”技术、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等领域,超前部署、集中攻关,加快实现从跟跑并跑到并跑领跑的身份转变。 (作者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所长) 来源: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