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新知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21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自信包含五个认同

    张岂之           

    没有文化自觉也不会有文化自信。文化不只是文化事业中的某些内容,文化自信是国家兴衰的命脉,是民族精神独立的基石。没有文化自信,就不可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自信作了进一步论述,他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我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论述的文化自信包含有五个认同。

    第一,文化自信应认同:中华文明从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开始,5000多年没有中断,这在世界上是仅有的。2015年9月3日,是我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抗日战争始于1931年日军入侵中国东北。中国人民经过14年抗日战争,于1945年取得伟大胜利。在9月3日阅兵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两次提到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他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捍卫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发展的文明成果”“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灿烂文明,也一定能够创造出灿烂的明天”。

    第二,文化自信应认同:文化自信反映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欧洲,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演中说:“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世界变革,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马克思早就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第三,文化自信应认同: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都对人类文明作出了贡献,我们必须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联合国规定每年5月21日为“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对话和发展日”,我国积极参加了这方面的活动。2014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演中有针对性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是独特的。在文明问题上,生搬硬套、削足适履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是十分有害的。一切文明成果都值得尊重,一切文明成果都要珍惜。”

    第四,文化自信应认同:在中国,国家统一、民族融合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各民族日益密切的交往、团聚和统一的过程,也是民族大融合的过程。各民族经过迁徙、杂居、通婚和各种形式的交流,在文化上互相学习,在血统上互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特征。特别是在近代以来,中华各民族共同反抗外国侵略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站立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从历史来看,中国与西方有许多差别。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有华夏、东夷、北狄、西戎和百越五大民族集团。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就是各民族大融合的结果。汉族能够在历史上起主导作用,不仅是因为它人口众多,更重要的是因为它有比较先进的生产方式,比较发达的经济和文化。历史上有过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进行统治的时间,比如鲜卑(北魏)、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和满(清)。当他们进入中原以后,不仅未能改变汉族原有的生产方式和文化传统,反而逐渐接受了汉族文化,由此进一步推动了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与发展。

    第五,文化自信应认同:中华文化具有独特的汉字文化系统。汉字最初有甲骨文、金文,秦始皇为统一汉字书写,采用小篆。我国各地乡音不同,但书面语言相同,这使得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了保证。文字的统一,有效促进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国家政令畅通,对实现国家统一和多民族融合发挥了重要作用。文字的统一与各地方言乡音并存,在相同中保留有特色。

    在中国,独特的语言文字,又有多样的书写形式,于是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书画同源,中国书法艺术又和中国国画(水墨画)结合,成为中华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部分。

    (作者为西北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西北大学名誉校长)

    来源:光明日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