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峰 9月20日,浙江省教育厅正式发布《浙江省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其中包括,小学生要记住家人生日,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触摸 ……对此,社会各界普遍认为“接地气、可操作”(浙江在线 9月20日)。 继不久前湖北省教育厅要求中小学生“不要让其他人看摸自己的隐私部位”之后,浙江省教育厅也以“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形式明确“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触摸”,无疑值得肯定。这不仅是因为这些做法“接地气、可操作”,更在于,无论从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预防儿童遭受性侵,还是“教书育人”本身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就是一种理应普遍知晓并遵守的常识。 2013年教育部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预防少年儿童遭受性侵工作意见》就曾强调,要“教育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了解预防性侵犯的知识,知晓什么是性侵犯,遭遇性侵犯后如何寻求他人帮助”。2008年教育部《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曾明确“初步了解儿童青少年身体主要器官的功能,学会保护自己”。很明显,如果我们的中小学生不能及时掌握像“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触摸”这样的“预防性侵犯”常识,显然就不可能“知晓什么是性侵犯”,最终势必不可能真正“学会保护自己”。 可是尽管理应成为常识,但又必须看到,像“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触摸”这样的常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普及知晓情况并不令人乐观。如此前北京一项针对453名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只有24个人能正确选出全部隐私部位;73名小学生完全不知道隐私部位有哪些。由此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许多儿童严重缺乏基本性常识,即使面对性侵害,也常常是浑然无知。如在最近引起舆论广泛关注的几起“猥亵女童”案件中,被猥亵的女童实际上都存在“没有主动拒绝反抗”的情形。而之所以形成这种“常识缺乏”的局面,正是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在儿童性教育方面的明显缺失和不到位——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普遍“不愿教”“不会教”。 回头看,教育部门推出“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触摸”等中小学生行为规范,显然具有“补课”意味,有助于弥补此前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的“常识”短板。当然,要想更有效地普及推广这些常识,还需推动常识教育的常态化、系统化。比如,不仅应将这些常识规范挂在墙上,还应成为日常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应告诉孩子们“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许别人触摸”,还应让他们懂得“为什么必须这样做”以及“一旦被别人触摸,该如何正确应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