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厉晓杭 通讯员项荣珍)“我们的巧益工坊十分受欢迎,最近又有几位阿姨加入。”上周末,“手工达人”曹秀华像往常一样,给新学员上课。 曹秀华原是江北甬江街道联成村村民,2013年搬入朱家社区,成为社区里的第一批居民。在社区的扶持下,她成立巧益工坊,团队成员从3名逐渐发展到30余名。她积极组织义卖,将义卖所得的资金捐献给江北区红十字会。在甬江不少安置社区,草根公益组织不断涌现,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区发展。 近年来,甬江街道创新“红色引领 五位融合”党建模式,不断破解安置社区在组织架构、服务管理、机制保障等方面的问题,以“微治理”推进安置社区“整片建强”。 包家社区由原包家村撤村建居而成,是典型的农民安置社区,面临农民市民化过程中的各种难题。2015年交付投用以来,甬江街道深化“社区党总支、居委会、物业、业委会、社会组织”五位融合,以“微治理”保障“大服务”。如今,1400余户居民生活和谐,物业费收缴率达92%,车库租金收缴率100%,居民满意度超过95%,成功打造出安置社区治理的“包家样板”。 着眼民生日常,“微服务”发挥大效应。甬江街道排摸社区内具备专业技能的党员志愿者,通过开展“一员双岗锋领”行动,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专业化,带动提升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水平,引导居民自治由“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仅包家社区,便有八成党员注册为社区志愿者,并涌现出“红袖章”巡逻队、“星火”志愿队等26家品牌社团以及“志愿担当”包忠法等58位红色达人。 为引导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甬江街道不断完善“微机制”。居民入住后,安置社区业委会便落实“每周一议”制度,即同社区“议一议”、邀居民“聊一聊”、约物业“谈一谈”,调动居民的主动性。同时,推行积分福利制度,将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频次和时长转化为积分,以此兑换日用品、购物券等“福利”,以增强“参与度”,提升“亲密值”。今年换届选举期间,不少热心居民自发组建“帮选团”,利用“人头熟”的优势,参与到重点户走访、选举政策宣传、投票日保障等工作中来,不少选情复杂的社区顺利完成换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