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桥边的过街亭,拱形门窗分外别致。 |
 |
明代石牌坊。 |
 |
碧水环绕的宁静村庄。(余建文 摄) |
镇海新城往北,穿过一片郁郁葱葱的林带,豁然开朗,朝阳村便在眼前了。 初秋的朝阳村,生机盎然。西大河碧水环抱,小桥、古村倒映其中,两岸绿树成荫,白鹭翩跹。遥望远处天际线,现代化高楼拔地而起。在这片河网纵横的水乡,朝阳村犹如一个恬静的少女,把古意与现代精妙地融合在一处。 本报记者 余建文 通讯员 陆金妹 古韵水乡 祖训代传 朝阳村因20世纪50年代组建朝阳农业社而得名。2001年,原朝阳与庙港两村合并,下辖里新屋、青林庙、费家等12个自然村,常住人口2000余人,外来人口近2000人,现有耕地2000余亩,成为镇海的一个大村。 农耕孕育了朝阳人勤劳尚文的风气,数百年来,村里名人辈出,不少自然村留有鲜明的宗族文化印记。村委会往西2公里的沈家河头就有保存完好的沈氏祠堂,供奉祖先沈焕。沈焕是南宋文人,师从儒家心学开创者之一的陆九龄,在镇海建造南山书院并讲学,理学大家朱熹曾前来与他探究学问,世人尊其为“南山先生”。后沈焕与杨简、袁燮、舒璘同创南宋四明学派,并称“甬上淳熙四先生”。如今,祠堂内还置有一块“南山书院”匾额。 朝阳村的文化礼堂由里新屋的刘氏祠堂改建而来。刘姓一族,于清朝初年迁来聚居此处,始祖振英公为直隶镇定县人,南宋末年进士,元大德年间任慈溪县尹。祠堂建于清朝晚期,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现留有后殿一幢,柱饰雕刻精致。据村里的老人说,民国年间,祠堂里还办过乐群小学。 里新屋村里还有一座明代石牌坊,四柱三门,高4.5米,宽7米。牌坊后设有两根望柱,其后有古墓葬群,现已毁。老辈人称此处为元长坟,据说是明朝一位武将的墓地。前几年,村里投资对牌坊、古墓进行修缮,四周种植绿化,后又在边上建“百桃园”小公园,成为村民休闲的好去处。 朝阳村中还有一座叫李衢桥的古桥,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架在中大河支流上。村干部说,衢字系自造字,当地人因此还造了一个字谜,“两兄弟拼爿行,十一月初四开店堂,请来贝家先生做账房。”桥旁有亭,门呈拱形,从圆形窗中望出去,绿树如盖,相映成趣。 铭我祖训,立村之本。兴我家乡,互敬互助。忠厚传家,诚实待人。敬老怀幼,恤寡矜孤……三年前,朝阳村对祖训经过整理,去芜存菁,改编成为朗朗上口、适应时代的新村训,教导后人勤俭兴业、尚礼昌家。 诗意田园 款步而来 朝阳村是国家级生态环保示范村,并先后获得省卫生村、市全面小康村、宁波市文明村、森林村庄等诸多荣誉称号。朝阳人热爱健身、文艺,“舞凤朝阳”舞蹈队是该村的一大文化品牌,多次在市、区竞演中获奖。村里的门球队、太极拳队、书画社等文体队伍,是骆驼街道创建“三乡文化”的主力军之一。 作为镇海区20个中心保留村之一,从2014年起,朝阳村积极推进农村生态化建设,规划建设幸福美丽新家园。村党总支书记唐小明告诉笔者,朝阳与镇海新城比邻而居,高楼里的居民打开窗,甚至能闻到土壤和瓜果的味道。近年来,朝阳在大力建设洁美村庄的基础上,充分整合现有文化资源,“在这片充满诗意的乡村沃土里,精心栽培田园综合体,农旅结合,打响原生态乡村品牌”。 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村里投资700万元,建成长5.6公里的游步道,连接起百诗长廊、百草园、沈氏祠堂、百桃园游览线。沿河信步走来,树林身姿摇曳,随风吟唱,令人心旷神怡。整齐的阡陌间,一昕、阿欢、杰盛等四大现代精品农庄绵延600余亩,一幅金秋丰收图正徐徐展开。根据今年出台镇海区美丽乡村风景线规划,在朝阳为核心的骆驼农业产业园区,以“江南水乡、田园生活”为目标,融合生态与环保的理念,打造现代农业、田园社区、休闲旅游三大板块、三个集群,串联起朝阳—庄市的商帮寻根风景线。而水路方向,沿西大河往北沟通澥浦,一直可达九龙湖,两岸田园风光,美不胜收。目前,沿河村镇提升工程已经展开。一个“诗意江南·水乡朝阳”的曼妙身影,正款步向我们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