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区域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27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慈城

保护古建筑 留住老味道

民权路和中华路交叉口的古建筑修复。(王晨晨 摄)
福字门头中厅。
(沈国峰 厉晓杭 摄)

    当中国的古镇一个接一个地沦陷在“旅游经济”的怪圈里,变得千篇一律时,慈城却走上了一条漫长而艰苦的修复之路。

    慈城是江南极少数保存较为完好的县城,保存了完整的传统生活结构方式,现存的传统建筑中不但有大量的民居建筑,还有孔庙、会馆、牌坊、古井等公共建筑、构筑物。明代的甲第世家、福字门头、符卿第、布政房和清代的冯宅等名人故居,做工精致,用料考究,是当地民居的代表作,其周围还有完整的传统街区。慈城脉脉相传的文化凝固在这些古建筑之中。

    在古镇保护开发上,慈城看得更久远。比起重建,慈城更喜欢保护。“修旧如旧,绵泽后世”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坚持。

    本报记者 厉晓杭

    通讯员  胡青青 陈蓉

    修旧如旧,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在古县城方面的保护与开发上,慈城保持原有2.17平方公里的棋盘街巷格局和历史风貌,累计投入资金40亿元,完成宅院修缮占地18.7万平方米,遗址重建占地8.6万平方米,景观改造面积37万平方米,古建筑群落保存完整,有“中国古县城标本”的美称。

    “从2002年开始,我们一直在修缮慈城的古建筑,修缮面积约9万平方米,除了文保建筑外,还有传统民居,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慈城古县城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副经理饶小鹏说:“历史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慈城的古建筑是慈城本土文化的体现,是不可复制的,我们修缮的是一些现有留存的历史建筑,同时依据相关历史痕迹与考证把残破或缺失的部分补充完整。”

    在慈城的古建筑修复过程中,慈城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对于文保建筑的修复来说,保留原有古建风貌与历史遗存是整个修缮过程中的难题。由于部分建筑年代久远,缺失比较严重,而相关文史资料又无从考究,这成为摆在“慈开”公司面前的一道难题,怎么办呢?慈城邀请了众多文史学者和经验丰富的民间匠人共同探讨。最终还是决定对于无从考证的缺失部分,暂不补充,让它保留原貌,做一些加固工作,保证建筑的稳定性。有时候,残缺是另一种美感。

    保护传承,留住历史气息

    坐落于慈城镇东隅的福字门头,列入古城重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这个宅子原为明万历湖广布政使冯叔吉宅第,是慈城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之一。整体建筑坐北朝南,呈长方形状布局,原门楼前照壁上端透雕一“福”字,此即今之“福字门头”名称之由来。

    福字门头外围墙的修缮过程,可谓是一波三折。“福字门头的后围墙高7.7米,已经呈现倾斜之势,当时很多人建议部分拆除再修正,确保安全,我们当时也非常犹豫。如果部分拆除再修正,那么古老建筑的历史信息就不完整了,非常可惜,所以我们排除众议,坚持把这道围墙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只做了一些缺失部分的修补和加固,让文保建筑更完整地呈现出来。”饶小鹏介绍,在慈城,像福字门头这样的修复故事还有很多,冯岳彩绘台门门头上的彩绘保护修缮,为了不让彩绘在修缮过程中被雨水侵蚀,同时也为了避免彩绘过多接触阳光加快发生氧化等,工作人员将整个门头包裹起来,进行全封闭式的修缮。 

    饶小鹏说:“这些古建筑都是祖宗留给我们后人的财富,我们应该把它保护好并传承下去。对老城的原住民居我们也没有把全部居民迁出去,老城西部的原住居民还住着,这样更有生活气息。做古建筑修复不是为了商业开发,而是为了把慈城的文化保留下来。”

    笔者了解到,目前,慈城古县城内保留了超过60万平方米的历史建筑,拥有极高的历史和人文价值。太湖路、太阳殿路0.2平方公里的历史街区和占地3万平方米的金家井巷国保区已基本完工。而慈城古建修缮工作也曾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2009年)。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