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2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换一种方式惜物恋旧

——郁伟年《百谷千工》读后

    楼晓娴

    可曾记得,小时候外婆手上那几乎被磨平的搓衣板,那是用柔软的布和看不见的时光不断搓揉的结果。正如水滴石穿一样,久而久之,原来方的棱角被磨圆了,原来深的槽也被磨平了。听老人们说,从前有专门打搓板的手艺人,会把旧的搓衣板翻新,让钝而无力的木槽重新棱角分明起来。经过几次以旧变新,搓衣板渐渐变薄,直到中间断裂而完成使命。

    长大后,每次回乡,看见越来越多的老物件静静地躺在犄角旮旯。有些老物件由于自身的坚固耐用或美学价值,有幸被人继续使用或收藏,人们用人民币的厚度丈量着它们的价值,如骨嵌的庎橱,恰巧用黄梨木做的算盘,工匠精雕细琢的印糕板。而它们中的大多数没那么幸运:窝在田间地头的捣臼积满了雨水,水里飘着发臭的绿色泡沫;离开了谷物太久的土箕被弃在柴间,由于竹篾已发脆,随时会被主人清扫出门……先进取代落后,劳作从手工走向机械化,是社会发展的规律。这些充满着人间烟火气的旧物,如今最大的功用是撩起几代人的青春记忆。

    近日,宁波市文联主席郁伟年著的《百谷千工》由宁波出版社出版,此书讲述了81件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农具和生活器物:印糕板、元宝篮、油布伞、弹花弓……这些老物件,传承了百谷千工的工匠精神、循环简朴的生活方式,它们都曾是百姓生命中难以割舍的一部分,也在民俗文化中烙下深深的印记。

    翻看《百谷千工》,过去的岁月仿佛又鲜活了。结婚的时候,母亲给我置办的嫁妆里有只铜火熜,让我印象深刻,这是她在婚庆市场买的,尺寸比我记忆中用过的要小很多。

    记得小时候过年去外婆家,土灶里总埋着一些带着火星的炭,扒一些炭装在铜火熜里,盖上盖子。巧手的外婆还给铜火熜做了布套,感觉到暖意温润而细腻。这时候如果还想煨一条年糕,而炭火不够,就去邻居家的灶台里煨。捂着铜火熜,吃着煨年糕,坐在长板凳上,看外婆在院子里的阳光下铺上竹垫,放上厚被子,戴上顶针,穿针引线。邻居大爷挑着便桶从田间浇完大白菜回来,用拗斗从大水缸里舀出冷水,兑上从灶头的汤锅里舀出的热水洗把脸。邻居大娘掸着晾杆上半干的粗布衣裳,发出有质感的“砰砰”声。母亲将白篮里晒干的汤果粉丢进杭州篮里,挂到房梁上。行贩用扁担挑着两箩筐乌贼鲞来院子里叫卖,在井边洗衣服的大婶放下棒槌来询价钱……

    再看家里已成为民俗用品的小铜火熜,不时被好奇的女儿拎出来玩。与她的小手相匹配的铜火熜里再也无法盛下炭火,女儿也无法在带有温度的铜火熜里感受木心诗中“从前的日色变得慢”的意境。想来也许可惜,但是日子就是这样,我们换一种方式去惜物恋旧,是对旧物最好的尊重。

    郁伟年在序中说:这些东西已经深深地镌刻在你的骨子里,流淌在你的血液中,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尽管时代变迁,沧海桑田,许多老农具、老物件消失了,但大地留下了它们耕耘的身影,种子嵌入了它们的基因,民俗节庆里仍然有它们烙下的深深印记。

    我曾循着作者书中所述去寻找那些淡出生产舞台的老物件,最终在沧海农博园农具陈列馆、鄞州居家博物园和耕泽石刻博物馆等地找到了通向过去的“大门”。 

    一家三代人一起去参观深藏在光阴里的旧东西。公公说,这些东西我们年轻时基本“用过”;先生说,这些东西我基本“认识”;推车里的闺女,以后你长大了,能否骄傲地说,这些东西我都“见过”。

    冯骥才说,我们怀念往日的激情,怀念那个困难重重的时代身心犹然发烫的感觉。我们怕丢掉昨天的自己,那种对文化的赤诚,那种身上的正能量。因为我们的道路永远像一篇长长的写不完的文章,只有逗号,没有句号。

    旧书不厌百回读,旧物不厌百回睹。伴着郁伟年的《百谷千工》,我们回顾,我们发现,我们怀旧,我们期待,我们细数光阴的故事。我相信,它们被冷落,但不是被遗弃,它们被机器取代,却不会被弃如敝屣。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