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视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09月29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月湖畔走出的“史学大柱”

——海曙区挖掘、保护与传承全祖望学术思想纪事

第二届全祖望文化节开幕式暨全祖望诗词朗诵会
毗邻月湖的全祖望雕塑
全祖望故居
全祖望编撰的《鲒琦亭集》(本版摄影 忻之承)

    续大治 张黎升

    勤奋攻读、博通经史,弘经世致用之学;

    学贵自得、融会百家,扬去短集长之道。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胡适先生将他赞颂为“绝顶聪明之人”,文化巨人梁启超则将他撰写的《鲒埼亭集》视若至宝……

    312年前,风景旖旎的月湖畔诞生了这位清代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就是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浙东学术文化集大成者——全祖望(1705年-1755年,字绍衣,号谢山)。

    “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312年后的9月27日,海曙区举办第二届全祖望文化节,萦绕在洞桥镇沙港村暮色中的稚嫩童声拉开了活动的序幕,孩子们在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史学大柱全祖望诗会”上朗诵出全祖望童年脱口成诗的俏皮语句,再次勾起人们对先哲的无限敬仰之情。

    年少才情缘名门

    时光在充满稚气的童声朗诵间,不觉回转至312年前。

    公元1705年,今海曙月湖西畔的桂井巷里,一声啼哭在全天叙进士的大宅内响起,一名代表可以传宗接代、延续“全家”香火的男丁呱呱坠地。家人无比欣喜,小男孩被取名“祖望”。

    自幼聪慧的全祖望,四岁读书已初解章句,随后几年就能吟诗赋词,对课答辞。相传全祖望六七岁时随父亲去洞桥沙港村祖居走访,族中长辈想试试这个神童的才华,便挡住去路要小祖望当场作诗。当年,沙港全氏多以烧窑为业,有“十八太公”之称。祖望接题后脱口成诗:“一缕青烟上碧霄,月里嫦娥鬓熏焦。天将差使来相问,十八太公烧瓦窑。”长辈们听了哈哈大笑,当即让路放行,自此也开始对小祖望刮目相看。

    8岁那年,全祖望兼读《通鉴》《通考》等历史典籍,14岁师从三余草堂董次欧先生习经史,从此与经史结下不解之缘。

    浙东史学派的发展壮大得益于丰富厚重的浙东故家藏书。19岁的全祖望,不仅数登天一阁读书抄书,还先后辗转谢家巷天赐国传抄杨诚斋的《易传》,前往带河巷陈氏云在楼传抄《春秋纂言》,到偃月街陆氏南轩借读藏书……可见其求知若渴,相当勤奋。

    23岁那年,全祖望中进士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一年多时间里,他夜以继日刻苦学习,与李绂借读翰林院庋藏的《永乐大典》,每天必读到20卷,并亲自传钞有关资料,今传世的纪宗德、李孝谦纂修永乐《宁波府志》,就是靠全祖望传钞才得以保存下来。

    本来想在仕途上有所作为、光宗耀祖,但由于当廷宰相张廷玉与全祖望恩师李绂政见不合,次年,翰林院散馆,张廷玉故意把全祖望考核为“下等”,列为候选知县补缺。如此一来,全祖望索性辞官回家,立志著述去了。

    经世致用集大成

    读书甬上,怀抱经世大志;

    薄游京洛,饱尝人生艰难;

    家居十载,潜心学术研究;

    衣食奔走,二任书院山长。

    《全祖望评传》的这四句话描述了全祖望半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他传承的是清初大家黄宗羲经世致用之学,加之自己勤奋攻读,而立之年就博通经史,拥有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

    全祖望文学的主要部分,是文集中大量的表彰明末忠义的文章。“他的精神首先在于他对祖国对家乡的无限挚爱之情,对那些在天崩地解之时执著于理想和民族大义的殉难烈士无限敬仰之情。”为此,他数十年如一日,奔波于大江南北,寻访于乡野荒村,探寻和挖掘那些湮没于世代转换期间感天动地的英雄和无数赍志而殁的忠魂。一篇《梅花岭记》将民族英雄史可法的精神和节操描绘得淋漓尽致,神情毕肖。千百年后,人们读之仍五内俱沸、潸然泪下。

    全祖望的精神还在于他秉笔直书的史德、洞微察异的史识和文采斐然的史才,在于他融思想家的睿智,史学家的敏锐和文学家的才情于一体的知识结构和专业造诣。同时代的著名学者阮元评价说:“经学、史才、词科三者,得一足以传,而全谢山先生兼之。”

    全祖望的精神更在于他对事业的那种挚爱,那种忘我的献身精神。为获得死难志士的遗稿,他可以以七尺男子之躯,长跪在志士后人的门前,仅仅是为了获得这些志士的作品,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传之后人,付诸史集。为了获得久觅不得的文稿,他可以倾家荡产,友助之资,欣然换之而无顾米断薪绝。

    公元1755年,这位史学巨匠安静地躺在南郊王家桥苗圃南端(今为海曙区恒春街南侧)。虽然生命只有短短50载,但全祖望一生笔耕不辍共写书30多种400多卷,例如众人皆知的《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诗集》10卷、《汉书地理志稽疑》6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可谓著作等身。这些诗书用力极深,文采斐然……不仅令全祖望被誉为继班固、司马迁之后最有文采的传记史家,更成为继黄宗羲、万斯同之后,浙东又一史学大柱。

    融贯古今话先哲

    全祖望一生强调“经世致用”,其实事求是、锐意创新的变革精神和治学理念,数百年来并没有静悄悄地沉睡在历史里,而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伴着潺潺南塘河水,穿过海曙境域,灌溉滋养着一代代浙东文人。而浙东文化里务实、创新的精神和重商、重民本的思想,经过不断锤炼提升,终于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形成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独特的“文化软实力”。

    9月28日下午,第二届全祖望文化节系列活动之“全祖望学术思想与当下现实意义”高峰论坛举行,20余位国内专门从事浙东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结合全祖望学术思想研究的最新成果,探讨对当下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传统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

    “全祖望研究的范围极广,历史地理是他的长项。”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吴锐当天拿出了他对全祖望《汉书地理志稽疑》的研究成果。“秦始皇当年所置的36郡,是否包括内史?对此前人有多种说法。全祖望果断将内史从三十六郡中剔除。他认为内史之所以不包含在三十六郡之中,是因为要突出京师的帝位。按现在的话解释全祖望的观点就是:首都是直辖市,地位尊崇,不能包含在各省之中。”吴锐说,全祖望这一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被广为采用。在吴锐看来,正是全祖望秉笔直书的史德、洞微察异的史识,才成为中国学术史上唯一一个仅仅以乡邦文献这样狭小领域的研究而跻身于全国史学大家之列的史学家。

    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主任黄圣修则从全祖望的《黎洲先生神道碑文》来研读全祖望的治学精神。“长久以来,全祖望《梨洲先生神道碑文》一直是研究黄宗羲生平与学术思想的重要参考文献,它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黄圣修说,作为浙东经史学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全祖望虽然未能亲自受业于黄宗羲,却终身私淑服膺,并以继承黄宗羲的学术为志业。正是因为能够“知黄氏之学”,并将学术、情感与个人际遇融入文章之中,才使得《梨洲先生神道碑文》能够流传于世,并为学者所重。

    “浙东学术是浙东学人对经世致用精神的践履,宁波帮推动中国的近代化发展即是其中的代表。”宁波市文化艺术研究院的黄文杰说,建设“东亚文化之都”,宁波人应当有自身的文化自信,浙东学术以自主开拓的精神和基于实干的实践取向,以胸怀天下的高远志向建树了自身在中华文化格局及至东亚文化圈中的地位,全祖望即是其中的代表。

    活化保护重传承

    雨中,桂井巷口,一尊衣袂飘飞、静默伫立的全祖望雕像,时常会引来路人驻足;与其遥遥相望,坐落在洞桥镇沙港村的全祖望故居,如今也已修旧如旧,接待了一批批敬仰先哲的参观者们。

    活化保护,让每一尊雕像延续精神,让每一座故居承载思想。作为宁波的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海曙区一直以来十分重视对海曙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尤其是对名人文化不断地进行梳理和挖掘,逐渐积淀为海曙历史文化的核心内涵,成为今日海曙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力量。

    仅以对全祖望学术思想文脉的挖掘、保护与传承为例,海曙区近年来持续不断,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08年,海曙出资全面修缮全祖望墓园,并借助墓园落成契机,与中国社科院历史所联手,共同举办了“全祖望与浙东学术文化国际研讨会”,除了开展学术研究之外,海内外专家、学者及全祖望后裔代表和海曙区党政干部、各界代表还一起参加了全祖望墓公祭活动。

    2013年,海曙续修全氏族裔宗谱,异乡游子族人纷纷出资相助,极大地完善了全氏历史和姓氏文化的内涵。沙港村全氏后人和旅居外支的代表,一起读祭文、诵家训、拜揭谱、修家谱、衍世传谱,纪念先祖,弘扬全祖望的治学精髓。

    2015年10月,洞桥镇首届“乡愁”全祖望文化节启幕。镇党委、政府将对名人文化的保护和活化开发作为一项大事来抓。镇党委负责人说:“全祖望曾在《桓溪旧宅碑文》中,将故里描绘为‘溪上盛时,碧瓦朱甍,翚耸鳞比,望之如神仙居’,可见洞桥自古山水秀丽,人杰地灵。”当年,经过两年修缮扩建的全祖望故居如期对外开放,三间两弄格局的小楼干净简洁,石刻窗透出明媚的光线。在三间正屋里,36块图文并茂的展板,回顾了先贤的生平及著作成就,参观者驻足细读,顿觉这狭小空旷的屋内遍布光华。

    今年,近80名来自全祖望故里——洞桥镇的学子游访月湖,聆听月湖街道镇明中心小学学生讲述全祖望治学竹洲的故事,开启城乡学子的全祖望文化之旅,将文化传承的种子根植在孩子心中……

    而连日来正在举办的第二届全祖望文化节,更成为海曙区行政区划调整后举办的第一次以传承弘扬地域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全国性文化活动。在跨度将近一个月的活动中,不仅有高端的学术论坛、全祖望诗会,也有接地气的全祖望故事会、祖望之乡戏曲文化展演、书画作品展等,“全方位、立体地呈现全祖望的学术思想和治学精神,既展示了‘千年洞桥,祖望故里’的文化魅力,也让广大市民进一步了解浙东学术文化和全祖望的学术思想对当下的现实意义。”区文联负责人表示。

    “加快推进‘文化+’融合发展的战略举措将进一步擦亮新海曙的文化品牌。”海曙区委宣传部负责人表示,在海曙,全祖望、张苍水、冯孟颛等文化名人不胜枚举,这些都是海曙孕育、生发的历史文化瑰宝。行政区划调整后的新海曙,将进一步以全域化的视角来审视和把握区域内独特的文化资源,坚持保护、开发、互动并举,做强历史文化名城核心,通过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进一步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和精神支持。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