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0月2日电 记者 孙奕 张大川 庞明广 秋天的广袤大地,叠翠流金。 万水千山,承载着亿万人民对美丽家园的向往。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以对国家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考察调研中,多次提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明确要求。新华社记者日前回访总书记考察调研过的地方,见证当地干部群众不负嘱托,努力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壮美图景的精神风貌。 保护家园: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 “近水白家春光好,平凡绿野故事多”——2017年9月,云南大理洱海边,白族村民李德昌家小院门口的对联道出了美丽乡村的新面貌。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我们大理古生村考察。他在洱海边察看生态保护情况,和村民们在我家小院拉家常,总书记强调要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总书记的话语,深深镌刻在李德昌心中。 洱海是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由于流域内人口不断增加、旅游业增长等因素,洱海流域污染负荷快速增加。如何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成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无法绕开的问题。 “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断,回应着群众心中的关切。 大理今年3月以来,叫停洱海流域水生态保护区核心区餐饮客栈经营户1900户;改造管网使生活污水未来不再直排入湖;改造违建民居……要让苍洱美景永驻,就要有实实在在的行动。 今年1月至5月,洱海全湖水质综合类别均为Ⅱ类;青瓦、白墙、淡墨画风格的白族民居成为苍山洱海最具人文特色的名片。 李德昌表示:“只有把环境治理好,才能留住乡愁、留住人气。” 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在青藏高原腹地,藏族少女白玛尕的“乡愁”深植在祖辈曾世代游牧的高原草场。 白玛尕今年15岁。十多年前,她的家人为响应国家号召,保护长江源头的生态环境,从海拔约4700米的长江源头沱沱河地区移居到青海格尔木市郊海拔近3000米的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曾走进白玛尕外公申格位于长江源村的家中。今年9月,当记者再次来到申格家,白玛尕兴奋地谈起和家人最近一次回山上草场的情景。 “7月,山上举行赛马会,村民们跳起锅庄、跨上骏马扬鞭奋蹄。绿油油的草地特别茂盛,蔚蓝天空下远远望到野牦牛、藏野驴。我的家乡竟然这么美!”白玛尕说。 “全村多户任命有草原管护员,定期去山上的草场巡视。一年来,长江源村还重点实施了电网改造、天然气入户等基础设施项目,乡亲们日子越过越好。”长江源村党支部副书记更尕南杰表示。 从阔别故乡,到新建家园,再到保护故土,在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青藏高原,“乡愁”新篇正在书写。 绿色发展: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草木植成,国之富也。”当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当美丽风景带来崭新动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变为现实。 这是一条发展生态经济的致富路—— 碧海蓝天,花草相映。今年9月,当记者沿着蜿蜒的生态公路,走入浙江舟山定海区新建社区村民袁其忠的农家小院,70岁的袁其忠和四个子女正忙着经营农家乐。以前靠种地、打零工营生的一家,如今年收入翻了几番。 这座农家小院,因为2015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的到访而与众不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一步步实践,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海岛小村如今远近闻名。 “总书记到访后,新建社区提升农村环境干劲更足了。在交通部门支持下,建设4.5公里入村道路一条;建造生活污水处理站一座;新建游客中心、文化大礼堂、生态停车场……”谈起变化,新建社区党支部书记余金红滔滔不绝——这两年,新建社区还获得“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等称号。 留住绿水青山,更要丰富文化内涵,放大生态文明的红利。渔民画、剪纸、绳结等本土文化衍生品逐渐成为新建社区的新名片,壁画村、文化创意基地等创造着经济发展新机遇,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1年不到1万元增加到2016年的3万多元。 在黑龙江省伊春市上甘岭林业局,林区全面停伐后,靠什么为生是林场职工们面临的问题。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伊春考察,林区经济转型发展、林区生态保护、林场职工生活是他心中的牵挂。 不负总书记嘱托,伊春近年来充分发挥林区自然优势,加速推进发展旅游产业,2016年,上甘岭林业局接待游客19.33万人次,同比增长31.5%。此外还引入木耳种植、果蔬大棚等拓宽致富渠道。 这是一条助推精准脱贫的双赢路—— 谈及习近平总书记到访青海给民众带来的变化,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农牧局副局长魏吉全感慨万千。“由于区位劣势,果洛州发展落后,干部群众总感觉是靠国家救济粮为生。自从生态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尤其是2016年8月总书记来青海考察后,我们感受到国家除了算经济账,更要算生态账。我们终于找到了为国家作贡献的平台!” “如今的果洛州,禁牧有补助、减畜有奖励、管护有报酬、生产有合作、生活有保障、脱贫有底气、小康有信心。”他说。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党委书记扎西东周说,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期间同生态监测点位上的基层干部、管护员进行了视频对话。此后,昂赛乡选了15户作为生态体验试点,为牧民脱贫增收提供了新路径。 青海的绝对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牧区、农村,依赖草原、土地为生。以青海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从去年开始,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创新设置了生态管护员公益性岗位,培训上岗后按月发放报酬。截至目前,园区共有近万名牧民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 这是一条资源循环开发的绿色路—— 一边是采盐船在中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上作业;一边是被人工堤坝隔开的淡水湖,鱼儿成群、水鸟飞翔。这一幕青海察尔汗盐湖区的景观,成为“生产、生态、生活”有机融合的亮丽风景线。 盐湖人不会忘记,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曾到位于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湖考察,强调“要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让盐湖这一宝贵资源永续造福人民”。 2016年12月31日,我国第一块盐湖卤水镁锭在青海盐湖工业股份公司下线,标志着整个盐湖集钾盐、钠盐、镁盐、锂盐等开发链条的形成。盐湖资源实现了高效利用,对于打造循环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要确保环保设施与生产项目同时设计、建设、运行,确保排放达标,确保保护好周围的草场和绿色。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总书记要求,保护好生态环境,推进绿色循环发展。”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兴富说。 建章立制:完善机制激发广泛参与 保护生态要谋长久之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一系列环保制度政策的公布实施,到基层落实和广泛参与,日益完善的生态文明建设体系正为美丽中国“保驾护航”。 36岁的北京市通州区张辛庄村党支部书记张红丰,今年初当上了基层“河长”。“保护大运河是运河沿线所有地区的共同责任”——今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的谆谆嘱托让张红丰印象深刻。 “通州大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起始端,水是通州的名片。运河水一度因工业排污、生活污染变臭变黑,经过近年来的整治,水质明显好转。”张红丰说。 据介绍,2017年底前,通州区全区黑臭水体将被确保消除;计划至2020年,通州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 “除了各级河长日常巡视,村里现在有志愿者队伍充当‘左右手’,发微信、打电话,发现情况我们必须及时协调解决。”张红丰说。 点成线、网成面。哪怕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方,也能看见一个个生态文明建设“主人翁”的身影。 去年以来,在海拔约3900米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利用现代科技和信息传输,两名藏族牧民用红外相机拍摄到了雪豹交配及棕熊、金钱豹等大型动物的照片,为纪录当地生态环境多样性增添了宝贵素材。 2016年8月,正是通过“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监测管理系统,习近平总书记与监测点位的基层干部、管护员进行视频交流。 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介绍,一年多来,“青海生态之窗”这一网络远程视频监测管理系统的观测点位数量不断增加,从去年8月份的8个观测点位增加到19个,预计到明年达到40个。 “去年,我们开展了国际自然观察节、音乐节、漂流和徒步活动,让参与者领略昂赛大峡谷的美丽风景与文化,让当地群众向专业人士学习科学知识,牧民保护故土的意识越来越强。”曾在视频交流中与总书记“面对面”的扎西东周表示。 大海之阔,非一流之归也。 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实施“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将严守生态红线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推进落实河长制、生态管护员等政策……严格的制度、有力的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层落实,都彰显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心和恒心。 惟其艰难,才更显勇毅;惟其笃行,才弥足珍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征程上正凝聚起多方合力,阔步迈向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美好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