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7月12日,习近平在杭州湾跨海大桥嘉兴海盐段建设工地调研并慰问建设工人。(浙江日报记者 周咏南 摄) |
浙江日报记者 李杲 谢晔 陈佳莹 周松华 陈醉 李华 亿万年来,杭州湾张开双臂拥抱着浩瀚太平洋。改革开放号角吹响,钱江潮起,出湾向洋,奔竞不息。 得改革风气之先,拥开放地利之便,钱江两岸,创业创新灿然勃发,发展传奇壮阔上演。 时光流淌到2016年初秋。秋水长天,钱江东去,心潮逐浪。习近平总书记回到他风雨同舟六载、夙兴夜寐耕耘的这片开放发展沃土,主持G20杭州峰会。面对全球化遭遇挫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不确定性,习近平春风化雨、汇聚共识,推动世界经济航船满载“创新、开放、联动、包容”的“中国方案”,从钱塘江畔再次扬帆启航。 也在金秋。2015年10月,习近平在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向世界宣示开放发展理念:“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东西双向开放”等等诸多新理念,以及他更早提出的“设施联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理念,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钱江两岸的干部群众倍觉亲切、备受鼓舞。 又到初秋。金染钱江,潮平岸阔,东海风来——今年上半年,宁波舟山港首次跻身全球集装箱吞吐量前三,全年货物总吞吐量已连续8年蝉联第一,正引领全球大港迈向“十亿吨时代”。这是习近平在浙江播下的一颗“蓝色种子”,今天开枝散叶,无远弗届,沿着“一带一路”,通达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 大港雄起,金桥飞架,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挺进大西南,抓住入世机遇,千方百计走出去、引进来…… 一步一履,一招一式。习近平在浙江工作的6年,秉持开放发展理念,谋篇布局,妙手落子,提出许多重要思想,作出许多重大决策,取得许多重要成果,载入史册、惠及后人,强劲支撑着浙江这个资源小省、经济大省勇立潮头,走在前列。这是我省开放发展迅猛提速,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的6年。 开放发展,浩浩荡荡。历史照进现实。回望来路,习近平率领浙江人民开放图强,风雨兼程,迤逦行来。前日萌芽小于粟,今朝草树色已足。正是神州喜事时,本报记者沿着习近平在浙江的探索与实践足迹,溯本探源开放发展新理念,重温谆谆教诲,聆听动人故事。 一步一履 心系开放 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远战略,要抢抓当前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机遇。 ——习近平 善弈者谋势。 “习近平总书记刚到浙江工作时,浙江经济正经历阵痛。经过20多年的高速发展,先发优势不再,资源约束加剧,陆域小省的发展局限开始凸现。”时任省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刘亭回忆说。而此前一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市场豁然洞开,广阔蓝海高远莫测,战略机遇失不再来。在这一省情世情下,习近平赴浙履新不久,启程赴11个设区市展开首轮调研。他每到一地,必讲开放发展,一路播撒思想火花,沧海遗珠,烛照前路。 在嘉兴、杭州、湖州,习近平提出“特别要注重‘北接上海、东引台资’,做好利用外资这篇大文章,整体推进杭嘉湖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指出“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一大亮点,那么长三角的发展则是中国的最亮点”,“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整合的发展趋势和我省实际,我们要着眼于‘主动接轨、全面融入、发挥优势、实现共赢’,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发展,全力推动我省外向型经济再上一个新台阶”。并首次提出“在现有基础上,建立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层的定期会晤机制”。 在宁波、台州、温州,习近平叮嘱要紧紧抓住“港口这个最大的资源”“开放这个最大的优势”;“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在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两条腿走路’中加快推进经济发展”。他语重心长地指出“整个浙江在吸引外资上是条‘短腿’”,多次强调“引进外资不仅仅是引进一些资金,更重要的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引进新的理念、引进品牌和市场营销网络”,谆谆告诫当地干部“用封闭的办法是保护不了优势的,只有开放才能共赢”。 在金华、衢州、绍兴,习近平提出“对外开放这个问题,各个地方都要去努力,跟国际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入世贸组织后如何应对,不管是东部地区还是西部地区,不管离辐射中心远还是近,都要强化,这是对外开放的内在素质问题”;“要以扩大开放促发展,省内省外、国内国外,一切对我们加快发展有用的生产要素,都要大力地吸收和引进,同时也要千方百计地走出去发展”;“发展开放型经济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个长远战略,要抢抓当前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历史性机遇”。 在舟山,习近平深刻阐述了发展海洋经济“三个有利于”思想,他指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我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增强发展后劲;有利于我省抓住机遇,进一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拓宽经济领域,增强综合实力;有利于我省扩大开放,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强国际竞争力。 在丽水,习近平提出利用好侨资的问题,强调“要做好青田华侨要素的回流”,“为他们回乡创业创造良好条件”…… 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在这趟被他称为“登门认脸”的首轮调研中,习近平以海纳百川的博大胸襟,时不我待的历史自觉,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启发、感染着各地干部打开视野,谋划对内对外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思路。其中许多论及开放发展的观念思想,大音希声,灼灼其华,成为后来“立足全局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这一开放发展重大战略决策的思想源泉。 跳出浙江 发展浙江 “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浙江在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战略选择。 ——习近平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市场经济“万类霜天竞自由”。如何看待本地企业远走他乡、墙外开花?这曾是摆在21世纪初浙江发展“十字路口”的一道考题。 “2003年前后,一些民营企业家面对资源瓶颈,选择到外省投资,当时省内有不同看法,甚至有所谓‘去浙江化’的批评,认为这是资本外流、企业外迁。”刘亭回忆,“当时,省内对于要不要‘走出去’,怎么‘走出去’,仍然思想不统一。” 面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习近平敞开胸怀,登高望远,辩证剖析,拨云见日。 2002年12月2日,习近平在省经贸委调研时明确指出: ——现在有很多民营企业家到外省去,首先我们不能人为地限制他,而且他到外边去也未必是坏事,企业做大做强后都有个扩张的需求,无可厚非; ——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化的,不是说不让人家出去,要看在什么情况下出去,我们在国际上还要“走出去”,外省当然可以去,何况还有帮扶西部地区的政治任务。 同月,他在赴台州调研时就企业外迁再次指出: ——要高度重视企业外迁、资金外流的利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跨区域流动,是一个必然的规律,无可厚非。但我们应着重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改进自身工作方面查找原因,勿使出现因我投资环境不佳和工作没有做好而出现的企业外迁和资金外流。 此后,习近平又在多个场合指出: ——民营企业要扩张、要“走出去”,是市场经济规律使然,拦是拦不住的。对此,一方面要乐观其成,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要改善我们自身的环境,做到环境留人、政策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留不住也要设法提高“浙江人经济”与浙江经济的关联度; ——短期看,企业走出去,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金外流,长远看,企业走出去,是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腾笼”才能“换鸟”,壮大可以反哺,这更有利于我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业,提高本土经济整体素质和区域竞争力……【下转A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