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喜迎十九大特别报道·五大发展理念在宁波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10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绿”为底,绘就大美宁波

李岙村已成为全市首个光伏村。光伏项目可持续运营25年,将给村民增收260万余元,同时给村集体经济带来1200多万元的收益。(冯瑄 摄)
制图:郑勇

本报记者 冯瑄

    前言

    奉化金峨村,十多年前,那里苍蝇蚊子满天飞,如今满眼苍翠和嫣红。从“又穷又破小山村”变身“森林公园”,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22630元。

    母亲河姚江,两岸工业污染曾经让这条江“不堪重负”。近年来,20亿元资金、30个治水项目,120余家沿江污染企业关、停、转、迁,这条江再现“水清鱼跃”。

    宁波铸造业,在国内首次执行惩罚性电价,1189台落后设备被淘汰,47家企业被关停,最终整个行业实现转型提升。去年该行业规上企业利润总额8.64亿元,同比增长20%……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八大以来,宁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思想,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系列决策部署,在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四连冠”“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荣誉称号。

    5年来,宁波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去年我市中心城区空气优良率为84.7%。今年上半年,全市空气优良率达到87.3%,同比上升2.1个百分点。我市地表水水质优良率为65%,同比提高18.7个百分点,提高幅度位居全省前列。

    城市前行,生态优先

    这5年,市委、市政府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从顶层设计到全面部署,从最严格的制度到更严厉的法治,实施了一批有力度、有分量的环境改革。

    2010年和2013年,我市先后作出《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和《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宁波的决定》,努力构建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社会四大体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又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纳入我市“六化协同”战略布局,作为推进“名城名都”建设的重要支撑。

    这5年,宁波积极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开展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建成国家级生态区县(市)5个,省级生态区县(市)实现全覆盖;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和低碳试点城市,开展临港区域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试点北仑、宁海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2015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实施《宁波市生态保护红线规划》的决定,这是我省首个生态保护红线规划。该规划共划定85块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达4980.3平方公里,红线区域占到全市国土面积的50.9%。这条红线将决定未来宁波“山、水、城”的生态格局。

    针对大气污染违法行为,去年7月1日起,《宁波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正式实施,惩治力度和范围“史上最严”;配合国家“水十条”的《宁波水污染防治方案》完成……宁波坚持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打造“环境执法最严城市”。

    数据显示,2013年以来,我市累计处罚违法违规企业6458家,罚金3.4亿元;移送公安部门行政案件91件,85人实施行政拘留;移送涉嫌环境犯罪案件242件,361人实施刑事拘留,其中288人因环境犯罪被刑事制裁,执法力度稳居全省前列。

    全域治污,天蓝水净

    作为宁波市三江片区唯一的热源点,21年来,长丰热电担负着向南部新城、宁波城区供热的任务。今年9月13日,宁波长丰热电有限公司正式停产,将在今年底之前完成腾空和拆迁。至此,宁波中心城区所有热电厂完成搬迁。

    这是5年来宁波全域治污、加快绿色发展的一个有力佐证。“节能减排是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更是加快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关键。”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宁波坚持利用价格杠杆倒逼产业转型,在全省率先实施不锈钢和铸造行业差别电价,加快打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统计显示,截至“十二五”末,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8.7%,超额完成四项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其中二氧化硫削减比例全省最高,氮氧化物削减比例全国最高。1795家企业完成落后产能(设备)淘汰,1852家重污染企业完成整治提升。

    “减煤、控车、抑尘、禁燃、增绿”,5年间,我市加快推进“五气共治”,打响“蓝天保卫战”。按照“控总量、削减量、防变量”的总基调,在全市范围内禁止新建、扩建燃煤火力发电机组和企业自备燃煤机组,全面推进燃煤发电和热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建成宁波舟山港船舶排放控制区,在全省率先启动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VOCs)治理;建成“禁燃区”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淘汰黄标车11.16万辆,淘汰总数、回收拆解量居省内第一。

    水是生命之源。按照全省“五水共治”的部署,我市12121条河道和小微水体实现“河长制”全覆盖。在全面治理全市480条“垃圾河”“黑臭河”的基础上,开展剿灭劣Ⅴ类水攻坚行动。今年我市安排治水项目1568个,投入资金285亿元。目前,县控以上断面已全面消除劣Ⅴ类水,1210个小微水体已完成消劣800多个,年底全面完成小微劣Ⅴ类水体剿灭任务;启动 “污水零直排区”创建行动,今年目标完成34个乡镇(街道)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任务,到2020年全面完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全市建成投运城镇污水处理厂26座,处理能力194.35万吨/日,中心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6%,县(市)在88%以上。

    在土壤治理方面,今年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宁波市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市持续推进固废处置设施建设,建成危废处理设施19个、污泥处置设施12个,形成危废综合利用处置能力77.6万吨/年、污泥规范化处置能力128万吨/年、企业自建危废处置能力46万吨/年的设施体系,处置能力建设保持全省领先。

    在生态保护方面,我市绿化面积逐年扩大,农村行政村生活污水处理覆盖率达到90%,建立了“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体系,部分地方试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绿色矿山比率在75%左右,城乡环境面貌大幅改善;建成省级以上森林公园13个、国家级地质公园和湿地公园各1个、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4个,占陆域面积的4.8%。东钱湖作为10个生态保护先进湖泊样板之一向全国推广治理经验。韭山列岛国家自然保护区、渔山列岛国家海洋特别保护区等海域生态系统得到持续维护。

    5年来,一系列“真金白银”的举措,不仅解决了百姓的“心肺之患”,更换来了一片天蓝水净。

    低碳发展, 家园更美

    眼下,在杭州湾新区,“每10千瓦时电里,有2千瓦时来自光伏发电”。宁波光伏发电已经迈入“黄金时代”。来自国网宁波供电公司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市累计受理10千伏分布式光伏项目接入申请81个,发电容量为23.3万兆瓦,完成并网30个,发电容量为9.6万兆瓦,结算发电电量3801.6万千瓦时。

    加快发展新能源,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化,是宁波加快低碳发展、打造“绿色GDP”的必由之路。目前全市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总容量达到74.72万千瓦。

    几年前的巴黎地方领导气候峰会上,在峰值目标约束下低碳发展的“宁波模式”受到全球500多个参会城市和地方代表的肯定和关注。市发改委环资处负责人介绍,所谓低碳发展的“宁波模式”,除了加快推进能源结构绿色化,还包括宁波加快产业结构低碳化和产业循环化改造步伐。

    目前,我市3个国家级开发区跻身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行列,形成12类40多条废弃物循环经济产业链。5年来,我市积极推进低碳港口、低碳机场、低碳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绿色丝绸之路”。

    宁波探路低碳,对“绿色GDP”的不懈追求更体现在:加快工业转型升级,以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等更加低能耗、高效率的服务经济逐步成为绿色经济发展的主导和支撑。

    今年上半年,宁波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56.5亿元,同比增长7.8%,快于全国0.9个百分点。工业转型升级快速推进,上半年装备制造业增加值753.9亿元,增长13.8%;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49.2亿元,增长11.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416.9亿元,增长12.8%,增速均高于规模以上工业。

    5年来,越来越多的宁波市民将绿色融入生活,民间环保活动日益丰富,对环境问题关注的热情愈发高涨。城市里数以万计的居民自觉开展家庭垃圾分类,“绿色学校”“绿色家庭”数量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村民践行垃圾分类及资源利用,“美丽乡村”成为风景线。

    迈入生态文明的新时代,宁波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围绕优良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底气,宁波将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发展新兴工业和生态工业上,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上,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

    一个个寓于生态的发展机遇像前进的鼓点振奋人心,“开枝散叶”的生态能量将构成定位宁波发展的一个重要维度。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