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时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行得通吗?

    王石川

    小学和初中每天集体性教育教学活动(含早读)时间分别不超过6小时和7小时;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其他年级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初中每天书面家庭作业总量控制在1.5小时以内。今年起,江苏省将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年度监测(10月10日《南京晨报》)。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学生每天在校体育锻炼不少于1小时”……这些规定并未在舆论场中掀起应有的“声响”。究其因,与其他地方早已施行类似规定有关,比如早在2013年北京就公布八条减负禁令,明确提出“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作业;三至四年级每天作业总量不得超过30分钟”;也与这些年减负声一轮高过一轮有关,舆论已觉不新鲜,缺乏共振,不再共鸣。

    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书面家庭作业,可行吗?江苏在出台规定的同时还有配套措施,即监测——监测对象为全省实施义务教育的完全小学、初级中学、完全中学初中部、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的小学部和初中部、教学点等,连民办义务教育学校也被纳入监测范围之内。只要监测不走过程,学校积极配合,相关规定不难落实。问题是,这种减负会达到预期效果吗?

    网友的反馈耐人寻味。“没有意义,校外辅导班更多了”“减负,(压力)直接转到家长身上了”“政策导向本身是没错的,只是家长们放不下”“素质教育好是好,我手脚并用赞成给孩子减负,但最后初中、高中、大学还是凭分而论,‘分分学生的命根’依然有效”……诸如此类的声音很有代表性,可归纳为两点:其一,家长并不看好相关规定的执行力;其二,学校不布置家庭作业,家长会给孩子布置家庭作业。

    这样的担忧并非多余。此前一些地方推出“史上最严减负令”,一些家长先是兴奋后是恐慌,据中青报记者调查发现,刚开始那两周,家长们还在每天放学后热情高涨地组织孩子们一起玩,但是,后来人越来越少,原来不少家长已经开始暗中使劲,给孩子“加餐”了。“减负减负,越减越重”“学校负担多减一分,家长的压力就会马上增加两分”“减负落实有多好,社会培训班就有多火”……这些论调无不说明减负的确事与愿违。

    不必指责家长过于焦虑,更不必妖魔化培训班,认为办班者大发不义之财,而该讨论减负难以名至实归的深层原因。曾有老师说得很清楚,将来跟咱们竞争的不仅仅是学校这几个班的孩子,还有全市、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孩子。换言之,减不减负,考试就在那里。一些家长之所以对减负持排斥态度,就在于他们深信,如果真给孩子减负,孩子得到一个看上去比较轻松的童年,却可能有一个比较悲催的成年。

    减负是好经,但是要防止好经被念歪,不能止于监管,而应该最大程度纾解家长焦虑。原因很简单,如果家长不配合,再好的减负令也是零效果。为此,不妨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延长小学生的放学时间,让孩子在学校接受更全面更完全的素质教育。如果三四点就放学,家长在支配孩子时间时,势必把孩子送进培训班。另一方面,强化对素质教育的考核,比如在考试选拔中不能只盯文化课,还应该看其他可量化的文体特长考核等。

    此外,还应该削弱“高考”的魅力,强化职校的号召力。有家长认为,中国的教育分层还没解决好,如果职校水平上去了,职业不分贵贱了,就会好很多。否则高考一条路不挤死才怪。诚如斯言,在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颇有吸引力,被视为经济发展的秘密武器。据统计,工业制造几乎占据德国经济的半壁江山,高级技工能够更好分享国家发展的机会。如果我们在职校教育上更有作为,就可以分解高考的压力,素质教育推行起来也就更顺畅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