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乡村发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1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眷眷之情系帮扶

农指员扎根山乡强村富民赢赞誉

冯德林驻村的奉化张家(何峰 摄)
冯德林(左)
柯宏伟
赵明(中)
汪财生
钟肖巍(右)

    本报记者 何峰 通讯员 汪泳   

    从2004年起,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我市先后选派了十一批次共3.57万名机关干部(其中市本级1323名)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广大农指员一任接着一任干,用脚步丈量田间地头,将真情融入千家万户,认真履行“村情民意调查、政策法规宣传、矛盾纠纷化解、富民强村服务、民主制度规范、组织建设督导”六大职责,助推了一大批惠及民生的实事好事,调处了一大批影响安定的矛盾纠纷,建强了一大批农村基层党组织。一个个“美丽”的农指员扎根山乡,为美丽乡村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演绎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

    冯德林

    全心回报那声亲切的“冯指导”

    九月的奉化张家村,村口的和美公园绿意葱茏,清澈见底的小溪穿村而过,金灿灿的稻穗开始沉沉地低下头去,村民新居屋顶的光伏发电板在秋日的阳光里熠熠生辉。

    “多亏了‘冯指导’,才有张家村的今天,也让我们村民得到了实惠。”村民张义刚对笔者说。村民说的“冯指导”,是市经信委驻奉化区大堰镇张家村农指员冯德林,村里无论碰上大小事情,大伙都愿意找他。

    冯德林2014年来到张家后,走访了全村所有的家庭,了解村民的困难和需求,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开展帮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将自己的工作、生活全部融入了张家村,每星期至少有四到五天住在村里,和村民一起参加村基本建设,晚饭后去村民家倾听意见,了解诉求。

    三年来,他共为张家村筹集扶贫资金700多万元和水泥、家电、办公用品等大量物资。利用村里原有的一个水塘建成4000多平方米的休闲垂钓中心,对年久失修的张家康盛桥进行修建,建造400多平方米的文化长廊,对村里8000多平方米的河道进行整治,将村口原来的垃圾场改建为“和美公园”。

    2014年年底,一年任期将满,舍不得冯德林离开的张家百姓自发找到电视台《讲大道》栏目,希望“冯指导”留下来。

    “家里也需要我照顾,但左思右想,我在张家的工作才开始,决定继续干下去。”面对家人的“抱怨”,冯德林想出一个办法,上半年和下半年带家人各来张家村一次,看到张家巨大的变化,家人开始支持他的选择。

    刚驻村时,他就在思考如何给村里增加长久稳定的经济收入。从2014年起,他一直关注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希望能将该项目引入张家村。经过两年多的准备和努力,在奉化区政府、宁波市经信委及5家爱心企业共同支持下,张家村250KVA屋顶光伏发电项目,于去年7月初开工建设,9月3日并网发电。张家村成为奉化区光伏第一村。

    在该项目从立项到完工并网发电的大半年时间里,他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放弃了对家庭的照顾,克服人手不足、经费紧张、施工难度较大等困难。项目主要工期正值盛夏,每天他从早上5时到晚上7时都为项目而忙碌。项目完工了,冯德林被晒得黝黑,瘦了一大圈。光伏发电项目的建成,为张家村带来了每年近30万元、为期25年的经济收入,并且村民还可以享受每人每年200千瓦时的免费用电额度,安装光伏板的农户每年可享受700元左右的光伏电板屋顶租赁补贴。

    “张家的绿水青山见证着我的付出,我也愿意用我全心为村民服务的真心回报每位村民那一声亲切的‘冯指导’。”如今,冯德林为把张家村建设成为我市农村信息化示范村而忙碌着,张家已成为我市首个WIFI全覆盖免费村,上月底,我市首家乡村无人超市也在张家正式营业。他还在计划着利用山地建设更大规模的光伏发电项目,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柯宏伟

    组织的需要就是最大的事

    “来了就要踏踏实实做点事”,这是市教育局派驻余姚鹿亭乡晓云村农指员柯宏伟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他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作为一名教师,离开熟悉的讲台和学生,时间长达两年之久,心里有许多不舍;作为丈夫和父亲,面对需要陪伴与照顾的怀孕妻子和两岁的女儿,除了愧疚,更多的是放心不下。然而,作为一名党员,柯宏伟知道,组织的需要就是最大的事。

    2015年1月来到村庄后,柯宏伟就访遍晓云村的农户,走遍晓云村的山山水水,深度研究晓云村的历史。与乡干部、村干部、村民深入沟通后,经过3个月的思考,他撰写了深度调研报告。根据晓云村95%的人都姓褚,且村庄流传着唐朝政治家褚遂良是晓云先祖的传说,柯宏伟提出了把“红色故里,褚相后裔”作为晓云村美丽乡村品牌的构想,又将新规划项目与村里在建项目整合成一条溪流、一系列古道、一个居家养老院、一个便民服务中心、一个景点、一条老街的“六个一”工程。

    方案虽好,但没有资金,也是水中月镜中花。当年5月,柯宏伟和晓云村党支部书记方建刚带着整理好的“红色故里,褚相后裔”美丽乡村建设方案,来到余姚知名企业家褚总的办公室。这本详尽细致的建设方案,迅速拉近了柯宏伟和褚总的距离。经过多次拜访和交流,褚总答应了柯宏伟的请求:“我早有心出资建设家乡,所有的项目,都需要一个会讲故事的人,都要有一个发起人,柯老师的话说到我心里去了,我要带着村里同宗同祖的人们一起致富,晓云村建设所需的政策性处理资金我都会出,5000万元之内都可以承受!”

    有了褚总的资金作后盾,“红色故里,褚相后裔”的构想从图纸走向了现实。随着 “六个一”工程的展开,吸引了许多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归家乡,空巢老人有了子女照顾,留守儿童也有了父母呵护。“我们现在是工程建设者,将来,我们就在家乡做农家乐的老板了!”一位在工地上劳动的村民笑着对笔者说。

    为了拉动村里的旅游业,柯宏伟铆足了干劲。香泉湾度假村项目落户时,碰到了场地、经费等问题,柯宏伟在村里、乡里和市里之间来回奔波,短短几个月,车辆里程表增加了近两万公里。

    今年年初,两年的任期到了,看着热火朝天的“六个一”工程,柯宏伟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来。“我要继续参与到‘六个一’工程中去,让晓云的绿水青山变成真正的金山银山,让晓云的老百姓真正富裕起来。革命老区的小康之路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不能不完成!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参与这一进程,是我一生的财富。”

    赵 明

    再用两年实现更多的梦想

    2015年年初,市广电集团的赵明来到宁海桑洲镇里山季村担任农指员。里山季村与三门县交界,坐落在距离镇区所在地12公里远的山上。就这样,赵明这个“艺术家”来到宁波最南端的小山村当起了“泥腿子”。

    “老百姓不会听你嘴上怎么说,他们看你怎么做。”赵明在这里认认真真地当起了“泥腿子”。他走入田间地头,在山水间思考如何让村集体经济壮大起来、如何让村民富裕起来。

    对农作物耕种没有任何经验的他,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关注到了格桑花,觉得在村庄废弃的梯田里种植格桑花,会吸引游客。赵明找农科院专家论证,和农民商量,平整土地、购买种子、浇灌施肥,2016年5月,第一批格桑花绚烂绽放,吸引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100余万元。在镇政府的牵头下,在花海边举办了首届桑州麦饼节,开设格桑花农家乐、格桑面馆和各种农产品店铺45家,举行吃麦饼大赛,当天接待游客5万人,平均每个摊位一天的净收入超过了3000元。一个深居山间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因为格桑花成为宁波的“网红”村,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村民的钱袋子也鼓了起来。

    日子越过越红火,村民对发展的期望也越来越高,赵明开始思考怎样才能形成持续的发展动力。接下来的一段时间中,他东奔西走跑项目。2016年年底,赵明引进一家企业种植辣木,两期投资300万元,种植面积近100亩。今年,他计划对杜鹃花基地进行提升,邀请专家现场论证,引种新品种2万株,丰富了品种,延长了花期。他邀请农技专家给村民上课,送优良品种的种子,尤其注重对种植大户的技术辅导,通过以大带小,促进全村农户的增收。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成了村民信赖的“自己人”。他一周平均4天在村里,见到镇干部和自己的朋友,开口闭口都是村里长村里短的事情。村民有事情总愿意找他谈一谈聊一聊,村委会有什么决策,也会事先听取他的意见和建议。

    宁海县委农办副主任仇贤林说,“赵明用脚板丈量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扑下身子安心干,和村民一同见证了里山季村的变化。”

    两年多的时间里,他从“外来户”变成了“村里人”,从“门外汉”变成乡村发展的“专业户”,不仅让村里开出了花,也让村民笑开了花。

    两年的任期到了,在桑洲镇领导和村民的强烈要求下,他选择了继续留在里山季村。2017年年初,赵明和新一批指导员一起参加培训,再次来到桑州的土地。“再用两年实现更多的梦想,给村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他说。

    汪财生

    是技术员 更是贴心人

    龙珠村位于象山高塘岛乡,环境整洁,花叶葳蕤,毗邻“海上仙子国、人间瀛洲城”的花岙石林风景区,因山、水、地形状如游龙戏珠而得名。虽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但由于交通不便,一直“明珠蒙尘”,一片秀丽风景“待字闺中”。

    来自浙江万里学院的农指员汪财生来到龙珠村后,将角角落落和周边走了个遍,他在心里暗暗立下一个心愿: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龙珠这颗明珠散发光辉。经过调研,汪财生发现龙珠村水果种植面积不小,但效益不佳。他发挥万里学院及自身专业技术优势,当好新农村经济发展的“服务员”,先后引进5个水果新品种,推广红心火龙果100多亩,手把手指导果农种植技术,指导葡萄、火龙果农产品深加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龙珠村果农说,“汪指导是我们的技术员,是我们的贴心人。”

    汪财生协助村里开展土地流转,做好农民思想工作,成功流转土地700亩,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他还组织学校专家为高塘岛乡6000亩湿地做业态规划,发展创意农业、创意旅游等产业,使“荒芜地”变成“聚宝盆”。

    汪财生每年带领大学生在村里开展“五水共治”“两学一做”等宣传,义务为村里小孩开展长达半月的假期作业辅导、中小学生体能培训等活动,深受村民欢迎。每年为村里争取资金10万元至20万元,协助村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为美丽新农村建设贡献力量。

    近两年,龙珠村通过环境整治提升、小康示范村建设,海岛美丽新农村新貌凸显,农民安居乐业。依托大片农业观光园,龙珠村大力发展旅游业,村民开始开办农家乐,奔向更加美好的生活。

    钟肖巍

    “沉下去”,心和心的距离就近了

    钟肖巍是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名干警,自2015年1月起作为市派农村指导员进驻宁海县前童镇柘湖杨村,以实际行动博得农民群众的信赖。

    “刚驻村时有点找不到北,准备大干一场,却遇到语言不通的问题。”刚到前童,方言就给了钟肖巍一个下马威,和村民没法沟通意味着无法展开工作。虽然着急,但他知道只有更多地融入村庄,才能慢慢听懂方言。最初和当地群众交流时,他靠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要不就是递上一根烟,然后在边上倾听,听懂一半算一半,另外一半基本靠猜。

    钟肖巍想得最多的就是“沉下去”。走进农户家里,认真倾听,从小事做起,能做什么做什么,力所能及地帮助村民。在乡间田头帮农户锄下草、栽下秧,平时走村多和老年人唠唠嗑,困难农户多关心一下。“这样人和人距离近了,心和心的距离也近了,”他说。

    两年多来,钟肖巍认真细致地走访580余户,弄清村里目前急需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村班子凝聚力不强、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及时组织联村干部和村两委成员前往慈溪、余姚等地考察、学习,既开拓了联村干部和村班子成员的视野,也增强了班子的凝聚力。

    他还充分发挥在法院工作的专长,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确保村级矛盾不上交,村民不上访,及时有效调解矛盾,驻村期间成功解决两起上访,化解28起民间纠纷。

    一天,一个村民半开玩笑地对他说,“钟指导,印象中法院的同志都很严肃,但我看见你觉得很亲切。”钟肖巍正要跟他解释“法律无情,但法院的同志是有情的啊。”村民一句“钟指导,我就信你的”,让他深受感动。在今年的村级组织换届选举中,他协助镇里排解矛盾和问题,当好换届选举的“宣传员”和“督导员”。

    “我们所做的事情无论是大是小,只要抱着一颗公正的心,老百姓都会理解和认可。”在他的协助下,梁皇溪征地问题解决了、污水处理终端征地问题解决了,柘湖杨村的综合文化礼堂也建成了。目前,村庄在实施环境提升工程、垃圾分类、美丽庭院建设等项目,柘湖杨村正以新的面貌展现她的美丽。

    新闻链接

    12年来,我市广大农指员共帮助落实经济发展项目2.54万个,争取扶持资金18.77亿元,争取捐赠物资价值2.01亿元;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近16万起,劝阻集体上访、解决农民反映的突出问题1万余起;累计讲授党课2.86万余次,帮助新建党员活动室6300多个。

    农指员图片由市委农办提供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