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8月10日至11日,习近平在景宁畲族自治县地质灾害点调研。(浙江日报记者 周咏南 摄) |
【上接第5版】 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期间十分关心教育事业的发展,着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 2006年“六一”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来到“新杭州人子女学校”——杭州树人小学看望小朋友。参观学校的“爱心小屋”,他细致询问如何获取爱心积分和奖励方法;走进正在上课的语文课堂,看着孩子们高举一只只小手,抢着回答问题,他的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行至操场,看见学校“少年交警”英姿飒爽,他拍手称赞……来到“六一”联欢活动的现场,孩子们为习近平系上了红领巾。时任树人小学校长金小龙说:“习书记脸上满是慈爱。” 习近平深情地说:“祖国各处都是大好河山,这些大好河山的子女到杭州来生活,杭州叔叔阿姨们也应该关爱你们,支持你们,让你们迅速适应这里的环境。”临走时,习近平再三嘱咐金小龙,不管是本地的还是外来的,要让孩子们共享优质教育的甘甜雨露。 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一直是浙江省委省政府重视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2006年,我省将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政府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09年,设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专项基金;如今,符合条件的外省务工人员子女在浙江全面实现流入地升学,在我省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总量达143.9万人,占全省义务教育段在校生的28.5%。 习近平高度重视素质教育。 2005年5月17日,习近平在绍兴调研期间,关心素质教育发展,专门来到绍兴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他察看了中心设施,询问教师队伍建设,还与孩子们一起愉快地制作手工玩具。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也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基础。对中小学生进行文化教育,不仅要注重科学知识的教授,而且更应重视人文精神的培养。只有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有机交融,才能使一个人真正树立科学精神,“活化”所学知识,正确认识世界,能动改造世界。 如今,浙江教育事业走在全国前列。全省所有县(市、区)均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 促进就业再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人民健康、促进教育公平……在一次次调研中,在和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接触中,习近平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如何通过建立一套长效机制为民办实事,重点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 2004年,一场关于“小事”的讨论引起了习近平的关注。原来,湖州一位退休教师写信给当地媒体,批评当地一些干部办事拖拉、马虎的作风。他在信中讲述了自己跑了7天,却连到药店配药、申请安装水表交费和退订重复报刊这3桩小事都没办成的经历。这封信震动了当地干部。由此,湖州市级机关开展了“群众利益无小事”大讨论。 当年6月3日,习近平来到湖州,在专题调研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等工作时,再提此事。他说:“为民办实事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实际工作中去,带着深厚的感情帮助群众解决具体问题和实际困难,使广大群众真正成为现代文明成果的创造者和享有者。”他指出,制度是带有根本性的。要使为民办实事工作长期坚持下去并不断深化提高,关键在于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实事项目选择、决策、实施和督查考核等各个环节,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工作运行机制。 一个重大举措已在习近平心中酝酿成熟。2004年10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建立健全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重点工作领域为就业再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城乡住房、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科教文化、权益保障、社会稳定等10个方面。这十大领域集中了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反映了群众最直接的呼声,代表了群众最现实的利益。《意见》同时就建立健全民情反映机制、民主决策机制、责任落实机制、投入保障机制、督查考评机制作出了制度安排。 2005年2月,在省人代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突出抓好十个方面实事”,开启了每年为民办十件实事征程,找准了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建设的切入口。2006年,浙江在全国率先提出公共财政向“民生财政”转变的思路。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改善民生,最大程度惠及百姓。 10多年来,浙江坚持每年办好十件实事,重点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问题。这十件实事的总体方向相对固定和明确,坚持久久为功,常抓不懈。但是,在确定每年具体实事项目时,又坚持与时俱进,既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又紧贴群众民生需求,真正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到。2005年,民生实事重点关注人民群众的就业、养老等基本生活问题;2006年至2007年,开始关注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问题,将老人白内障复明、学生爱心营养餐补助、送戏送书下乡等实事列入其中;2008年开始,安全领域从关注安全生产拓展到公共安全领域,提出了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建设要求…… 目前,浙江民生实事的内容更加丰富,重点更加突出,特色更加鲜明,要求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在党委、政府办实事过程中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今年7月6日,在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时任代省长袁家军代表省政府向大会报告上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下半年政府工作时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切实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提高以平安为目标的社会治理能力,年初确定的十个方面民生实事进展顺利。 人人参与、人人尽力、 人人都有成就感 共享是共建共享。这是就共享的实现途径而言的。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汇聚民智,最大激发民力,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都有成就感的生动局面。 ——习近平 共建才能共享,共建的过程也是共享的过程。民生事业不仅是国家和政府的事,也是亿万群众自己的事情,共享发展不是坐等“分果果”,而是要共同参与、人人出力。 习近平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特别善于激发群众干事创业的热情,充分依靠和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他继承和发展群防群治的“枫桥经验”,建设“平安浙江”;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养老等社会服务。 相信和依靠群众 习近平形容主政浙江时,常有一种在浪尖上颠簸的感觉,如临如履,不敢懈怠。他看到了浙江“成长的烦恼”,也为这方土地上的平安与和谐日夜操劳。 从福建调任浙江工作后不久,他即赴枫桥调研,并提出问题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思考:毛泽东主席当年肯定“枫桥经验”,目的何在?意义何在? 2003年11月25日,习近平来到枫桥司法调解室,当得知近5年来全镇民事纠纷调解成功率达97%,其中80%以上在村里和企业得到调解,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时,他笑得非常开心。 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解开“千千结”,这正是“枫桥经验”的魅力所在。习近平认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虽然面临的形势任务都发生了变化,但“枫桥经验”没有过时,必须坚持群众路线不动摇,依靠发动群众,建设平安社会,解决社会矛盾,促进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在当天召开的纪念毛泽东同志批示“枫桥经验”40周年暨创新“枫桥经验”大会上,习近平指出,创新“枫桥经验”,就要相信和依靠群众,充分发挥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力量,让社会和谐稳定,让群众安居乐业。 2004年5月11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作出了关于建设平安浙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决定。2004年8月4日,习近平在省委建设“平安浙江”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要把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作为总抓手,贯穿于建设“平安浙江”的始终。 2013年,在“枫桥经验”走过第50个年头时,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 从“枫桥经验”到平安浙江,不变的是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的工作方法——充分依靠群众,切实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动员引导群众管理好自己的事情,让群众做群众的工作,让群众团结更多群众。 这些年来,在“枫桥经验”带动下,浙江各地因地制宜,摸索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经验:杭州南有武林大妈、北有石桥大伯,舟山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温州的“综治八大员”,苍南的“五站式工作法”……目前,浙江已建立起3.5万余支、230余万人的平安志愿者队伍;4.15万余个调解委员会、16.7万余名调解员,预防化解社会矛盾。 今年,是“平安浙江”建设走过的第13个年头,浙江依靠发动群众创建平安和谐社会,今天,新老浙江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智慧和汗水汇集起磅礴力量,开创了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喜人局面。 一些事可以不由政府直接来办 作为经济大省的浙江,在高等教育方面存在突出短板。一直以来,社会上对加强高等教育建设的呼声很高。特别是上世纪末,不少有识之士提出,浙江在现代高等教育上应该有更丰富多样的形式与层次,需要更加重视发挥社会力量在兴办教育中的作用。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主动提出,要去树人大学这所民办大学看一看。 2004年9月8日,习近平走进树人大学校园,恰逢开学季及学校20周年校庆。干净整洁的校园、现代化的教学楼、即将投入使用的图书馆……走进校园,朝气蓬勃,空气中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习近平在树人大学创始人、省政协原主席王家扬等同志的陪同下,参观校园,一路悉心听取学校负责人的介绍。 来到学校查济民大楼前,习近平走上台阶,送上了教师节祝福,对学校师生给予肯定和鼓励。 “20年的时间,通过新体制,特别是通过一批老领导、老教授、老教师,通过社会的力量,建起这所学校,非常不容易!”习近平说,“树人大学的发展证明这条路是正确的。” 当时,我省正在编制“十一五”规划。习近平指出,要解决产业结构的问题、解决我们增长方式的问题,最终需要教育。发展教育事业,需要多元化、多渠道投入,全社会参与,整合力量优势。 临别前,行至花坛台阶处,习近平牵过王家扬的手,紧紧握着。再次回忆起当时暖人的场景,树人大学党委书记章清心生感慨:那是一份关心,一种支持,更是声声召唤。校长徐绪卿说,习书记的肯定无疑既是巨大的鼓励——为科教兴省作贡献,树人大学责无旁贷;也是明确的信号——鼓励社会力量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民办教育大有可为。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这是对民办教育事业发展的极大鼓舞,也预示着民办教育事业将获得更加宽广的舞台。 浙江是唯一的国家民办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民办教育在校生约占浙江在校生总数的20%,是浙江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如今,浙江各地各部门都在更加积极地支持民办教育,着力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学校。 今年9月初,西湖大学(筹)的前身——浙江西湖高等研究院迎来了首届19名博士研究生,同时,西湖大学选址用地、学科规划等也正式出炉。这所由施一公等国际一流科学家领衔创办的民办大学,剑指世界一流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西湖大学的建设,对此专门作出重要批示。 习近平在《之江新语》中写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事可以不是由政府直接来办,要从扩大就业、应对老龄化、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 社会化养老又是一个战场。浙江是全国最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等老龄事业刻不容缓。 86岁老人徐学林在杭州江干区丁桥镇皋亭山养老院住了10个年头。在他的床头柜里,珍藏着一张合照——照片中,习近平牵着他的手,热情交谈。这是2008年10月31日,习近平到这里考察指导的情景。 皋亭山养老院,是我省最早实行“公建民营”的养老机构之一,得知徐老不出养老院就能看医生,还能用医保报销,习近平对养老院解决老年人后顾之忧的做法表示赞许。他说,我们国家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加快发展社会化养老等老龄事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到中央工作以后,在许多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社会化养老问题。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供热企业和敬老院考察民生工作时表示,要完善制度、改进工作,推动养老事业多元化、多样化发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谆谆嘱托,殷殷期望,言犹在耳。如今的皋亭山养老院,已入住500多位老人。养老院为不同类型老人实行分级护理和康复治疗,设有老年期痴呆、长期照护与临终关怀、老年慢病综合康复、精神心理康复四大病区。放眼浙江,社会化养老机构早已遍地开花,社会养老服务质量正在不断优化提升。“十二五”期间,浙江共投入养老服务建设资金179亿元,其中民间资金93亿元。 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是调动社会资源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推动先富帮未富,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浙江作为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区,在较早时候已具备浓厚的慈善氛围。习近平充分认识到慈善事业的重要性,多次对慈善事业发展作出重要指示。 2006年12月12日上午,首届浙江慈善大会在杭州举行。习近平在会上为5个“中华慈善奖”及100个“浙江慈善奖”获得者颁奖并表示祝贺。 回忆习近平在慈善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首届“浙江慈善奖”获得者、浙江海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方光明内心汹涌澎湃,他说:“习书记当年能亲自参加首届慈善大会,表明我们党对慈善事业的关心呵护,表明了习书记的重视。”他回忆,在会上,习书记鼓励浙江的企业家特别是民营企业家要以“兼济天下”的精神,更加主动、勇敢地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积极加入到慈善事业中来,以自己的爱心和善行,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听了习书记的话,我们感到很振奋,觉得自己对社会作出的贡献得到了认可。”方光明说。 习近平在会上强调,慈善事业已经成为我省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为政府主导的社会救助工作的重要补充,浙江也成了全国慈善事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必须把发展慈善事业作为一件大事来抓,真正确立慈善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要广泛普及慈善文化、弘扬慈善精神、宣传慈善典型,激发社会各界参与慈善事业的热情,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心怀慈善、人人参与慈善的浓厚氛围。 在习近平的倡导下,在党和政府的促进下,我省慈善组织蓬勃发展。目前,全省共有各级慈善组织5600多个,注册志愿者超过420万人。“十二五”期间,我省各类慈善组织募集善款超过220亿元。 后记 在浙江工作的6个年头,“为了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一直是习近平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的选择和追求。“以人民为中心”已成为当代中国的价值标杆。 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一以贯之坚持“八八战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凡是为民造福的事一定要千方百计办好”的重托,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5月在浙江调研时提出的“希望浙江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的要求,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高扬旗帜,接力前行! (原载2017年10月10日《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