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春 李辉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5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但是,也有很多人担心人工智能可能会带来就业岗位减少等负面影响。为此,全面辩证地了解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有助于我们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积极稳妥的措施来应对由此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一、人工智能重塑就业结构,“人机协同”将成为主流工作模式 麻省理工学院David Autor教授在上世纪末率先研究信息技术对工作的替代时,把信息技术定义为能够做“流程性”(routines)工作,据此分析所有工作中可被流程化的部分。他的这种新的框架,不同于传统的脑力劳动、体力劳动或者简单劳动、复杂劳动的分类方法,而是建立了新的方法论。2013年,牛津两位学者(Carl BenediktFrey&Michael A.Osborne)认为新出现的人工智能较传统信息技术有了新的特点,不仅可以做流程性的工作,同时也可以做一些非流程性的工作。 麦肯锡则进一步细化了人工智能的技术能力和职业所包含的内容,认为职业的工作岗位由具体的工作内容组成,人工智能不是直接替代职业岗位,而是替代工作内容,预计全球50%的工作内容可以通过改进现有技术实现智能化。 未来“人机协同”将成为主流工作模式。比如,一个接送儿童上学的校车司机,如果无人驾驶技术成熟,他可以把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陪伴孩子。无人驾驶只是增加了他工作的效率但并不会取代他的工作。而且,随着无人驾驶的兴起,也会增加后台操作人员、实时监督和运维等方面的新工作岗位。因此,人工智能不只是替代部分现有岗位,也会改变工作范式,并可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二要重视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平台经济的叠加影响 当前,我们分析中国就业结构的变化,必须要认识到我们自身的发展阶段和特点。中国具有丰富的产业结构和区域差异,拥有得天独厚的战略纵深。从动态演进的视角来看,部分工作岗位被替代并不可怕。通过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路径。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意味着就业升级,而就业升级必然会让一些“低端”的不安全的就业岗位消失,这是个必须经历的过程。重要的是拥抱变革,拥抱变革带来的变化,并在这个过程中采取积极和有创造性的应对措施。 最有中国特色的是移动互联网和平台经济对就业的重大影响。滴滴借助于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出租车行业的生态,同时带来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阿里巴巴对实体店带来极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电商就业岗位。近些年由于制造业的自动化升级,就业岗位在减少,但同时新的就业机会出现在新兴的与平台经济相匹配的配送和服务业,部分配送工作源自制造商外包配送服务,承接了很多新的就业。而中国短时间内出现规模巨大的物流工作岗位,超出了很多人的预料。人工智能的深入应用,会进一步改造现有的物流体系,为就业结构调整注入重大变量。 (作者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 来源:文汇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