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鸣达 微信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人成了低头族,成了信息接受者、传播者与发布者。微信的形式上,文字、语言、图片、视频……种类繁多;微信的内容上,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体育、养生、育儿……应有尽有。每天的信息铺天盖地,令人目不暇接。 面对海量的微信信息,看还是不看,信还是不信?这的确是个问题。 不可否认,微信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中也能获得不少有益的信息,增加新知识。但若沉溺其中,盲目接受,唯信微信,则弊端多矣。如有的人每天离不开微信,睡前看微信,醒来看微信,得了微信依赖症;有的人看微信造成颈椎变形、视力下降;有的人走路看微信撞了电线杆,跌进河里;有的人开车看微信出了车祸;有的人不分是非,信谣传谣,把自己送进了看守所……更让普通民众无所适从、难以判断的是一些人打着专家、权威旗号,却散布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信息,让人不知听谁信谁。 例如,关于转基因食品,一会儿说是人类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食用没有危害,一会儿又说吃转基因食品将断子绝孙,危害无穷。最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养生类的微信信息,经常出现截然相反的两种内容。如一条信息说胆固醇高,易得心血管毛病;一条信息说胆固醇高点没事,有益健康,不易得癌症。还有说清晨一杯白开水清理肠胃,稀释血液,胜过喝参汤;也有说喝白开水加重肾负担,容易肾衰竭。有的说多吃素寿命长,有的说多吃肉类延年益寿……搞得大叔大妈们不知道听谁的好,吃什么好。 如何正确对待微信传播的内容,信还是不信,先有必要对微信有一个基本了解。微信是干什么的?哪些人在玩微信?通俗地讲,微信是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快速即时通讯工具,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流量需付费)语言、视频、图片和文字。最初的微信只是亲友间的联系沟通、信息交流,随着微信公众号、微商的出现和发展,微信的经济功能强化,为了获得消费者更多的流量,获得更多点击率,一些内容常常为博取眼球而笔走偏锋。一些读者点击浏览就已经上当,若信以为真,忙着点赞、转发并照着去做,就上了第二次当。 由于进入微信没有门槛,监督几乎空白,微信的受众广泛,传播速度快,一些人把微信作为发泄不满的平台,制造谣言的阵地,无中生有,造谣惑众,或见风是雨,夸大事实,唯恐天下不乱。因此,对微信中的多种信息,必须进行过滤、分析,不可人云亦云,言听计从,上当受骗。 如何看待微信,微信的开发者曾给予了含蓄的回答,将这一通讯工具命名为微信,似乎在告诉人们,其传播的信息是微小、微型、微弱的,是微乎其微、微不足道的。不要把微信的信息都看作是微言大义,坚信不疑,照着去办。不知开发者是否真的这么想,但笔者认为微信应该具有上述的含义。 要充分发挥微信这一现代化通讯工具的作用,防止和减少负面效应,一方面应净化微信的阵地,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及时处理微信中的不法行为,网络平台切实负起责任,及时关闭哪些惹是生非、胡编滥造信息的公众号。另一方面,广大网民也应加强自律,不信不传有违法律法规、社会公德良知的信息,加强自我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对各种信息有分析有选择,摆脱对微信的依赖,不把微信作为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让微信来指导生活。 总之一句话,微信只能微信,不可唯信,有所相信,不能全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