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茶座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寻找红色青春的答案

——宁波市委党校青年教师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感悟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
中央党校采访实录编辑室 著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17年8月

    “当年我离开梁家河的时候,我就有个想法,如果将来我有机会从政,我要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工作。”

    “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他的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是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的。”

    “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

    9月22日,市委党校青年读书沙龙举行专题学习会,二十多位青年教师分享了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感悟。

    “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去做什么”

    习近平总书记在自己的青春岁月中,用实际行动不断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无论是办夜校让当地群众读书识字,还是修厕所改善百姓生活条件,青年习近平总是将“人民”放在心里,用实际行动改善当地群众的生活。

    哲学教研部郭晓禄认为,在七年知青岁月中,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只有十六岁的青年在艰苦生活和巨大精神压力下坚持下来,并干出了不起的业绩,得到组织和百姓的信任?是对人民的爱!青年习近平在为民造福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答案和价值目标,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一直把爱民、为民、利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时刻心系人民群众。在“7.26”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八个更”的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新的实践基础上丰富了我们党的人民观。

    统战教研部钟金意认为,青年习近平是一个具有高度“人民情怀”的人,他将为人民大众谋福利作为自己毕生的理想和人生抱负。他在那段艰苦岁月里,不仅仅把自己当作一个“普通的农民”和农民兄弟打成一片,还真正将农民当作“吾师”,与人民群众建立了真感情。在此后的岁月里,他一直关注着农业、农村和农民,一直关注着贫困地区,一直关注着梁家河的乡亲,多次深入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视察调研,从中我们能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习总书记提出五大发展理念的必然性。

    学报编辑部徐慧枫说,习近平的知青岁月,对当代青年的成长成才富有教育和启迪意义。习近平总书记从青年时代就深刻地认识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性,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自己对党、对人民的承诺。作为学报编辑部工作人员,应该将“群众”放在心中,把“学术研究”与“群众需求”有机结合起来,让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真正惠及大众。

    “在困境中实现精神升华”

    人的一生难免会遇到困境,有的人在困境中消沉,向命运低头认输,有的人在困境中崛起,最终走出一条康庄大道。青年习近平显然选择了后者,在七年的知青岁月里,他用实际行动勇闯“四关”,最终收获了梁家河群众的信任感,也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哲学教研部王剑锋说,在那段艰苦的知青岁月里,青年习近平的胸怀和气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不管环境多困苦,他始终乐观面对,在他的身上甚至找不到困难岁月留下的伤痕。相反,那些艰难困苦反而成为他迅速成长的养料,为他今日的治国理政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学教研部顾锋娟认为,虽然现在的物质条件与过去相比已经改善很多,但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依然会遇到很多困难。比如在科研中遇到瓶颈,进度受到影响;在调研过程中无法取得理想数据等。读青年习近平的心路历程,深深感动于他在困境中对信念的坚守、对知识的渴望和对人民的敬畏。作为一名党校人,理当肩负历史使命,站在时代潮头,发出党校人的声音,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

    “敢说敢作敢当”

    在梁家河的那段日子里,青年习近平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鲁迅曾说“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正是在这段岁月里,青年习近平深刻感受到这片土地所遭受的苦难与困惑,了解了人民群众生活困苦的根源,才在心中播下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始终激励着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公共管理教研部胡楠认为,从青年习近平身上,能强烈感受到高度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在知青岁月里,他摆正自己的位置,真心实意地当“黄土地的儿子”,一直以极度负责的态度做好每项工作。担任村书记,他言必行、行必果,带领大家一起打淤地坝,建沼气池、办磨坊,建打铁社、缝纫社、代销点等,找到了一条贫困地区利用本地资源发展经济的路子,对当前国家实施精准扶贫战略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办公室路宝虎感触最深的一点是,青年习近平极强的主观能动性。如今的青少年,十五六岁仍在家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而十五六岁的习近平,响应党中央号召,去农村这片广阔天地寻找自己青春的答案。在农村生活时,特别是在家庭遭受不公正的极大压力下,青年习近平没有放弃自己,放弃对党、对国家的希望,为这片土地、这方百姓许下一个个坚定目标,尽自己最大努力带领大家去实现。作为党校人,我们理当严格要求自己,让“党校人姓党”成为永恒的精神追求。

    组织人事处厉钟灵说,非常认同书中“陕北七年,他是真的不容易也是真的不简单”这个观点。青年习近平离开北京前往陕北这七年里,从一个城市青年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思想、眼界在这七年里迅速成长,他的才干、能力得到了当地群众认可。当他结束七年知情岁月重返校园时,全村老少依依不舍为他送行的场景让人动容。这种与人民的深情厚谊,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是什么让他和人民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他在这片土地上挥洒的汗水,更是他对这片土地、对这里人民的爱!

    “从未放弃读书和思考”

    1969年1月,青年习近平带着满满一箱书,开始了自己的知情生活。在接下来的日子,只要一有时间,他就如饥似渴地学习,从《中国通史简编》到《静静的顿河》,从《共产党宣言》到《毛泽东选集》,他把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再用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去修正书本上的结论,最终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理论体系。

    财务处叶雨说道,青年习近平的知青岁月可以用“志、学、干”三个字来概括。周恩来总理曾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青年习近平则是“为中华之富强而读书”。建沼气池,他是门外汉,但他毫不气馁,拿起书本学习沼气原理,不远千里赶往四川绵阳实地考察,把自己变成了专家。沼气池办成了,周围的村庄蜂拥而至学习取经,他又倾囊相授,帮助大家共同解决农村的用火问题。

    社会学教研部徐红映认为,青年习近平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无论是怎样的环境,他都坚持读书,读书成了他生活的重要内容。党校是培养干部的“熔炉”,作为党校人,肩上有着更重的责任与担当,必须学得更多,思考得更深,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培养出更多人民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厉钟灵 整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