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治理后的奉化大堰镇社家畈村地质灾害点。(市国土资源局提供) |
 |
治理中的大堰镇西堡岙村地质灾害点。(孙吉晶 摄) |
 |
海曙横街镇乌岩村一崩塌隐患点。(市国土资源局提供) |
本报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陈芳 李慧杰 编者按:今年3月初,省政府召开会议,部署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我市主动拉高标杆,制定出台“一年攻坚、两年完成”的工作目标,加快推进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减少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提前一年完成省政府的任务。 根据计划,我市全面启动现有140处威胁常住人口地质灾害隐患点综合治理,其中今年列入民生实事工程的80处、800户地质灾害隐患点治理在年底前全面完成。 日前,笔者深入奉化、宁海等地质灾害隐患点采访,了解治理工作进展和搬迁村民安置情况。 避 以人为本,应搬尽搬 奉化溪口董溪二村岭脚自然村地处山谷,山青水绿,环境优美。然而,令生活在村庄里的81户农户感到不安的是,山上有一处地质隐患点,这如同一颗“地雷”,在台风天或者下大雨时,时时威胁着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去年,岭脚自然村开始整体搬迁。本月11日,笔者来到这里时,看到房子已经拆除完毕,曾经的小山村又恢复了宁静。陪同采访的市国土资源局奉化分局相关人士告诉笔者,村庄通过复耕,可以垦造出约十亩耕地。 年过五旬的村民竺圣方在岭脚村生活了一辈子。尽管搬迁到了溪口畸山,他还会经常到山里来转转,看看种植的花木。“以前一听到台风消息,大家都会担心。每次都要转移安置到山外,等台风过了再回家。现在再也不用担惊受怕了。”他说。 截至上月底,奉化8个避让搬迁项目中,已有溪口石门村竹坪、高坑、董溪岭脚、塔下4处完成旧房拆除,共完成避让搬迁96户194人。 在靠近宁海县城区的黄坛镇新华村,一批集中安置房已拔地而起。明年3月工程完工后,这里的120间落地房、70间套房将用于黄坛镇下盈坑村后门山滑坡地质灾害避让搬迁村民的集中安置。 与此同步,两个月前,下盈坑村后门山滑坡地质灾害点也完成了全部119户搬迁撤离和房屋拆除。 下盈坑村后门山滑坡始发于1983年8月,当时由于暴雨造成山体中部岩土体发生滑动,形成了多个错动台阶。近几年,该滑坡体一直处于缓慢滑动状态,并在滑坡体的后缘形成多处新的错动台阶。滑坡地质灾害一旦发生,将严重威胁滑坡前缘下盈坑村290多人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宁海县政府和相关部门十分重视该滑坡体的综合治理,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决定对受滑坡威胁的村民采取集中安置方式进行整村避让搬迁。 下盈坑村后门山滑坡地质灾害避让搬迁,让黄坛镇干部松了一口气。一位联村干部告诉笔者,以前台风来临之前,就要提早进山劝导村民转移到相邻的村庄。现在整村拆除了,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地了。 面对自然灾害,避让搬迁可以说是最有效的手段和办法。实践经验也证明,能让受威胁群众获得更多提高生活品质机会的也是避让搬迁。市国土资源局地矿处工作人员说,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根据《宁波市地质灾害避让搬迁实施办法》,按平均每户4万元进行补助,县乡两级也根据各地情况进行配套支持。对搬迁群众推行公寓式安置或异地迁建,同时鼓励货币化补助安置、公租房安置等形式,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据统计,全市目前已完成地质灾害点避让搬迁21处,搬迁384户,工程治理完成31处,205户摆脱了地质灾害的威胁。 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作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生命工程”,除了让村民远离灾害,还要让村民有一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了使搬迁群众能搬得出、住下来,各级政府加大了搬迁群众培训、就业、入学等扶持力度。同时,地质灾害综合治理还与治危拆违攻坚行动、群众脱贫致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结合起来,切实体现政策的综合效益。 治 工程治理,排难降险 朱成方一家生活在宁海力洋镇田交朱村。村庄靠近力洋镇建成区,一条宽敞的水泥路从门前经过,交通十分方便。朱成方把一楼改成店铺,做起了小百货生意,这是他们全家的主要收入来源。 穿过店铺,房屋后面的情形令人吃惊。与房子相距不到1米的山上就是崩塌现场。朱成方说,在这里住了十七八年,最提心吊胆的莫过于屋后的隐患了。尤其是碰到台风或大雨,晚上睡不好觉。 和朱成方一样,田交朱村还有近20户农户处在黄岐山崩塌隐患点威胁范围内,雨天时有碎块崩落,威胁到边坡下方54间2至5层楼的民房。 由于种种原因,这里的受威胁村民搬迁意愿不强。当地政府、部门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采取了工程治理措施。今年3月,宁海县国土资源局委托浙江省工程勘察院对如何治理崩塌隐患进行调查设计。5月份,宁海县国土资源局和力洋镇政府组织完成了《宁海县力洋镇黄岐山潜在崩塌地质灾害调查治理设计》的评审。8月,在完成相关政策处理后,施工单位进场施工。工程采取锚杆加覆盖防护网办法,通过工程治理,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到目前为止,宁海县已完成茶院乡升龙村塘湾滑坡、西林寺崩塌、黄坛镇应家坑滑坡、岔路镇岔路村杨家桥泥石流、力洋镇海屿村滑坡、深甽镇白岩村滑坡、胡陈乡韩家岙滑坡7处隐患点的治理工作;胡陈乡胡陈村东滑坡、力洋镇黄岐山滑坡、长街镇长青北路滑坡、前童镇里外辽滑坡,跃龙街道黄泥山滑坡、强蛟镇加爵科村王志明户崩塌隐患6处治理工程已全部完成招标,正在紧张施工中。 眼下,在奉化大堰镇西堡岙村村后的高山上,一处地质灾害点正紧锣密鼓地施工中。这处曾经发生泥石流的山体作业面有数十米宽,总投资近400万元,预计今年年底前完工。 在相距几公里的大堰社家畈村,村民王相银时不时会到离村不远的一处滑坡点去观察一番。老王是这处地质灾害点的监管员,据他介绍,山体滑坡威胁到山脚下十多户人家,自己家就是其中的一户。2016年5月,治理工程动工,并于当年年底完工,投入费用200万元。 王相银说,治理后的工程要经过一年的观察。观察山体,也成了他日常的一项任务。 工程技术人员表示,每处地质灾害隐患点都有不同的特点,综合治理必须摸清每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具体情况,包括形成机理、危险程度、威胁范围、成本比较等因素。这之后,地方政府会同地质、工程领域等专家拟订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在坚持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做到分类施策。 借助专家技术支撑,目前工程治理采用挡土墙、削坡、清坡、截(排)水沟、锚杆加固等多个措施。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对较复杂的地质灾害隐患点按规定程序治理,对简单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简化工作程序,加快治理进度。同时,严控工程质量,加强对在建工程检查、巡查和抽查,督促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按照设计方案和有关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确保高质量、高水平完成治理工程。 监测预警,群测群防 地质灾害点防治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作,各种因素交织,情况复杂。除了避让搬迁、工程治理,对群众不愿搬、工程治理条件不成熟、处于基本稳定的个别地质灾害隐患点,只能加强监测预警。 走进奉化溪口康岭村一位地质灾害监管员的家里,笔者看到客厅一张桌子上放着一台仪器。介绍中得知,这是一台地质灾害自动监测仪。一旦不远处羊家山上的地质灾害点出现裂缝扩张等状况,仪器就会自动报警,提醒居住在附近的村民赶快撤离。 目前奉化区已有大堰董家岙村、三溪村白粉壁、董家村和溪口下跸驻、康岭等5处地质灾害点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 从2012年起,我市有计划分批次开展了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专业监测网络示范工程建设,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已建成专业监测示范网络点26处,分布在主要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包括四明山区域的余姚、奉化、海曙,以及天台山区域的宁海、象山、鄞州等地。其中,多参数综合监测示范点2处,分别位于奉化大堰董家岙和宁海桑洲六峰村,专业土壤含水率监测点2处,分别位于余姚大岚甘竹村和梁弄钱库岭。这些专业监测设备不仅能在险情发生时及时报警,通知受威胁群众撤离,还可以通过自动传输将相关监测信息和数据及时准确地回传至数据中心,为相关地质灾害防范定量分析和研究打下了扎实基础。 根据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任务部署,我市计划在年内再完成20处专业监测建设任务,为以人防为主迈向“人防与机防”协同配合的全天候、高精度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强大的基础网络保障。 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樊献鹏表示,推进地质灾害专业监测,有条件的地方要全部安装自动化监测仪器。若出现稳定性变差等情况时,必须及时加强防治措施或调整治理方式。同时要编制应急预案,加强应急演练,发放防灾避险明白卡,落实群测群防责任人和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隐蔽性、突发性的特点,决定了地质灾害是动态的,不可能通过一次专项行动消除所有隐患。对此,专家指出,随着地壳运动、极端天气和工程活动的影响,新的隐患点还会产生,各级政府要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提高群众识灾、防灾意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新闻链接 我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质环境条件较为复杂。由于我市地处东南沿海,每年都要受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侵袭,再加上山区不合理工程活动等影响,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5400平方公里,占陆域面积的55%,主要分布在奉化、宁海、象山、余姚、慈溪、海曙、鄞州等山区。 我市突发性地质灾害主要有崩塌、滑坡和泥石流。“十二五”期间,我市共发生地质灾害469起,直接经济损失2607万元。地质灾害人命关天,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我市着重加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处置”四大体系建设,有效防御了“菲特”“海葵”“灿鸿”等强台风侵袭,成功避险23起,实现了地质灾害“不死人、少伤人、少损失”的目标。余姚、宁海被评为全国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通过避让搬迁和工程治理,已经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329处。目前全市还有140处威胁常住人口地质灾害点,涉及户数1573户,其中崩塌36处、滑坡64处、泥石流40处。 市级财政已经落实4000余万元的地质灾害避让搬迁补助资金,2500万元工程治理补助资金也已下达到各区县(市)。 (孙吉晶 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