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3版:学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高端声音

中国为何有坚定的制度自信 

    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副会长赵剑英在《人民日报》刊文指出:当前,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却对成就背后的制度因素不理解或不认同,有的甚至指责、歪曲中国制度。这不仅因为他们对中国制度的认识存在不足,更因为他们固守所谓现代化的西方模式,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国制度。对此,我们必须以坚定的制度自信予以回应。

    中国制度的优势已被实践和时间所证明。改革开放近40年来,中国发生举世瞩目的变化,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幅提升。放眼全球,中国发展的长期性和稳定性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足以证明中国制度的合理性、稳定性与优越性。这样一套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现代化各项事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进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

    中国制度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体系。近40年来,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逐步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逐步完善以这些基本制度为基础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各项体制机制;还有我们党的民主集中制、领导干部任期制、党内监督制度等一系列党内制度。这些制度相互联系、相互协同,形成一整套科学系统的制度体系。

    当然,以中国制度为根本保障,中国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并不是说中国制度已经完美无缺,不需要完善和发展了。坚定制度自信与不断完善和发展制度是有机统一的。

    以全面深化改革赢得新的红利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汪同三在《经济日报》撰文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改革是解决矛盾、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通过改革创新破除发展障碍、增续内生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整体改善,以全面深化改革赢得新的红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判断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共产党自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领导中国摆脱贫困落后走向繁荣富强的重要追求。

    改革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以改革实现生产关系变革进而解放和推动生产力发展,需要从两个方面入手,把握住两个切入点:生产关系自我完善,释放生产力发展空间;主动改革赢得红利,创造生产力发展空间。当前我们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一方面要及时大胆推进改革,破除那些仍然妨碍生产力发展需要变革完善的体制因素;另一方面,还要在许多重要领域中做好体制创新、填补制度空白等工作。

    重构中国制造业竞争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2017年第三季度)上表示: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欧美国家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同质性竞争等挑战,这表明中国亟须彻底改变高能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粗放型增长模式,重构制造业竞争优势。

    自201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出台以来,中国在围绕培育新动能上已经取得了阶段性、实质性进步。这个进步体现在专利申请数量上以年均15%的速度在增长。中国的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已经超过公认的2%的临界点。高新技术、新兴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8%左右进入到超过10%的一个关键时期。在全球制造业服务化,生产系统数据化、智能化和生产组织方式不断创新的大背景下,高度重视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将有利于促进经济动能和增长方式的蜕变更新,助力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重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