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9版:人民政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23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让宁波大都市魅力四射

市政协委员为“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名城名都”建言

图为东部新城一景。(丁安 摄)
丁安 制图
图为甬城市民泛舟月湖。(丁安 摄)
图为市老年大学节目展演。(丁安 摄)

    本报记者 龚哲明

    核心提示

    建设“名城名都”,是宁波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段时间里城市发展的方向。“名城名都”应该怎么建?建设过程中还有哪些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市政协围绕中心城区有机更新、三江六岸与塘河绿带建设、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开发和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等4个课题,组织政协委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形成4个调研报告,提出了一系列意见建议。

    有一座城,它被誉为“一带一路”的“活化石”,如今全力以赴推动“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建设;它是长江经济带的“龙眼”,在助推国家战略中熠熠生辉;它有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港通天下,四海闻名……这座城市就是宁波,今天它正在为建设国际港口名城、打造东方文明之都而不懈努力。

    国际港口、东方文明,这是两个深深镌刻进宁波城市基因里的关键词,而要实现宁波人民的这一发展期待,城市品质提升则是重要抓手、关键之举。今年9月下旬,市政协十五届三次常委会议把“提升城市品质 建设名城名都”作为专题协商重点内容,围绕中心城区有机更新、三江六岸与塘河绿带建设、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开发和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等4个课题,提出一些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意见和建议,希望通过城市品质提升,让宁波大都市魅力四射。

    高质量推进中心城区有机更新

    “实现城市有机更新是建设‘名城名都’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抓手。”九三学社市委会课题组指出,推进宁波中心城区有机更新,是以重拾宁波历史文化精髓为前提,以梳理与整合城市空间为手段,以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为导向,创新城市更新模式,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能级提升,从而加快实现“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名城名都”的发展目标。

    二十多年来,我市把旧城改造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坚持以成片危旧住宅区改造为重点,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道路两侧改造、旧工业区块改造为补充的改造思路,成功实施了一批旧城改造项目,老城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有了显著提升。

    但是,中心城区旧城改造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城市中小学建设就是一个例证:《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2002年7月1日起施行,但在这个时间前建成的中小学校,由于没有预留足够的可拓展空间,在建筑物密集的中心城区,难以按照新标准要求进行校舍改造。除了这种规划编制滞后建设的问题外,旧城改造统筹能力偏弱,整治分头实施,各自为政的现象犹存,甚至出现了“马路拉链”,频繁“扰民”。此外,由于城市更新理念滞后,不少未被划入历史文化街区的古建筑逐渐消失,使得城市独特的人文风貌也随之流逝,有些历史文化街区过浓的商业味冲淡了宁波味,独特的城市文脉与城市格局日益丧失。

    “城市有机更新是以片区为单位、尊重原有城市肌理的改造过程,是一种以‘城市双修’为主要抓手的城市修复活动。”课题组指出,要把城市更新放到“名城名都”建设的总体部署中去谋划,用“名城名都”建设的高标准、高品位推进城市更新,统筹兼顾、内外双修,通过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着力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的品位、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

    课题组建议,要以规划建设引领城市有机更新,尽快编制《宁波城市更新规划》和近期城市更新计划,健全规划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并广泛征求居民意见,注重人文关怀,倡导社会参与。要以双修治理推动城市有机更新,一方面修复生态环境,完善中心城区绿地系统,重塑水乡魅力,提升城市品位,另一方面修补城市功能,完善公共配套,植入多元功能,增强城市活力。要以历史传承提升城市有机更新,串接散落的历史街区、文物古迹等历史遗存,营造与历史建筑相适应的文化氛围,展示文明脉络,体现宁波特色。要以市场运营助力城市有机更新,改变目前以政府和国有企业为主导开展旧城改造、城市更新的模式,积极探索棚改拆迁安置房证券化模式,发行以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益为保障的专项债券,优化现有项目,破解资金困境。要以统一领导带动城市有机更新,成立城市更新局,完善配套政策,并把背街小巷整治、五水共治、三改一拆、海绵城市建设等专项行动纳入城市有机更新工作当中,内外兼修、统筹推进。

    高水平建设三江六岸与塘河绿带

    “三江六岸与塘河水系是宁波最重要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生态之基、文化之魂、民生之要。”市政协人资环和城建委课题组指出,加快推进三江六岸与塘河绿带建设,要以“治理水脉、营造绿脉、打造商脉、弘扬文脉、集聚人脉”为主线目标,切实推进建设品质化和生态绿色化。

    宁波兼具江南水乡和港口城市的双重特色,是中国大运河南端出海口、“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三江与塘河是唯一承载宁波“商、港、水”物质的空间载体,集中体现了宁波“滨水、历史、文化”等特色资源要素。宁波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江六岸的规划和建设工作。2015年启动三江六岸核心区开发建设以来,已累计投入达608亿元,基本建成滨江道路7.8公里,改造或建成滨江绿带(滨江公园)7.3公里,建成三江干流堤防36.7公里,完成三江河道常态清淤204.2万立方米,镇海电厂搬迁、7815工厂地块改造等重点难点项目取得突破。塘河绿带建设初见成效,目前西塘河景观工程已经竣工投用,7.3公里长的河道经过四个轨道站点,以站点为中心,形成独特的景观带和生态慢行系统,实现了河畅、水清、岸净、景美,千年塘河焕发出崭新的迷人光彩。

    课题组从规划设计引领、开发推进力度、开发建设品质和开发建设模式四个方面,指出了三江六岸和塘河绿带建设存在的不足之处。

    课题组建议,要高度重视,凝聚合力,进一步加大统筹协调与实施力度。要加强三江与塘河规划引导与管理,发挥规划龙头引领作用。要加快推进三江六岸建设工程,打造“市民之江”,重点是加快推进滨江大道贯通,打通滨江休闲带断点,全面提升三江六岸的系统性和公共性;实施文化魅力工程,通过步行系统和文化线索加强滨江与城市历史遗存的联系,引入公共艺术展、策划文化节,着力体现名都文化特色;合理确定区段定位,做到滨江第一层增加绿地空间,第二层增补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提升沿线用地功能;实施水环境整治,完善河道常态化清淤机制,专项推进雨污混接区域管网改造,强化三江河道生态修复。要加快推进塘河绿带贯彻整治工程,重塑城市慢生活空间。重点是传承文脉,实施一河一策工程,强化塘河特色;治理水脉,实施治水通河工程,改善塘河水环境质量;集聚人脉,实施绿道贯通工程,打通慢行系统阻断点。营造绿脉,实施景观改造工程,塑造塘河沿岸新形象。

    一体化开发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

    “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开发,是国内外现代都市典型的发展模式,也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市政协科技一组课题组指出,深入研究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开发,既有力助推“名城名都”建设,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对完善城市功能、发展城市经济、提升城市形象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也贯彻了市委“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精神。

    近年来,我市在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开发中作了实践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如东鼓道、杨柳郡等“地铁+物业”项目的成功开发,发挥了人口聚集作用,增强了客流以及站点和沿线地区的商业活力,有助于解决城市人口就业问题,有效促进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目前,随着轨道交通建设里程不断增加,一体化建设基础条件越来越好,加强开发也显得越来越迫切。

    但课题组发现,我市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开发在规划、建设、开发、统筹等方面仍存在问题。如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区尤其是重要商业综合体、地下通道等对接互通不够,对站点的功能定位、可选择的商业业态以及必要的配套设施等考虑不足,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地区功能结合不紧,从而弱化了轨道交通对于城市建设的带动作用;轨道交通出入口、风亭、冷却塔以及垂直电梯等附属设施基本沿地面设置,没有利用周边植物或景观小品等进行遮挡,既降低土地利用率,又影响城市景观;缺乏专门的统一协调机构,轨道交通与其他市政基础项目之间衔接度不足,“轨道+物业”难以综合开发;轨道交通站点与公交、自行车、停车场等其他交通措施还未实现无缝衔接。

    轨道交通站点及周边地区一体化开发,不是一地的局部之事,也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事关全局、事关城市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课题组建议,要统一思想,强化一体化开发的协同理念,坚持“轨道交通+物业”的发展模式,以轨道交通带动物业开发和区域发展,以物业开发和区域发展提升轨道交通效益,充分发挥轨道交通在城市功能布局和组团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要多方合作,理顺一体化开发的运行体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明确开发建设协同方案。要因地制宜,完善一体化开发的规划体系,深入研究“一站一方案”,完善周边配套设施。要加大力度,强化体制、政策、资金保障,提高一体化开发的综合水平。

    多方位普及“一人一艺”全民艺术

    “文化是城市之魂,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名城名都’建设的重要内容。”市政协教文卫体委课题组指出,在现阶段,通过推进“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不断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是我市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主要途径。

    宁波“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程紧紧围绕艺术知识普及、艺术欣赏普及、艺术技能普及和艺术活动普及等四大主题和中小学生普及、特殊群体普及两个专项开展各项服务活动,最终要实现至2020年全市艺术普及综合率达到80%以上的总体目标。这一工程提出一年来,我市不断夯实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大力建设社会化联盟,并通过网络带动,多方位满足市民学艺需求,取得了明显进展。

    课题组认为,当前“一人一艺”全民艺术普及工作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统筹协调机制有待完善;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数字云平台的用户体验欠缺;文化从业者队伍有待加强。

    课题组建议,要破除“部门篱笆”,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深化跨部门、跨行业、跨区域合作,加快形成横向协作、上下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要加快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与利用,一方面抓紧建设新文化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馆等宁波文化地标,另一方面提升已建成重大文化项目服务市民的能力,构建以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等为主体的全民艺术普及设施供给网络,鼓励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的文体设施有序依规对外开放,让市民在艺术普及工程中享受公共文化设施带来的“获得感”和“便利性”。要打造一批独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举办广大市民喜爱的综合性文化艺术节、重大体育音乐赛事等,挖掘弘扬“富有特色”的地域性群众文化活动,并坚持走文化活动品牌化、专业化、产业化相结合的道路,使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切实提升用户体验感和文化资源量,提升数字云平台的服务水平,扩大社会知晓度和影响力。要做好文艺人才引进、培育工作,引进培育高端人才,挖掘培养社会文艺人才,打造一批专业基层人才队伍。

    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底蕴风采,经济发达,历史悠久,或是人文繁荣……但一个以全国大城市第一方队为目标,以“名城名都”建设为追求的城市,必定是兼得特色、内涵、温度的城市。宁波,正以坚定的决心,稳健的步伐,向着建设发展质量领先、民生福祉领先、文明程度领先的品质之城阔步前行。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