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大聚焦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造优质营商环境 做大做强市场主体

宁波“19条”,如何四两拨千斤?

音王集团车间生产线 (徐文杰 摄)
为确保“最多跑一次”改革顺利推进,高新区市场监管工作人员对产业园、孵化器负责人开展行政约谈。 (金二春 摄)
镇海区的钱先生领取了我市首张电子营业执照的纸质版。
(陈爽 摄)

    见习记者 孙佳丽

    通迅员  陈 科

    “以前给企业起个好名字都难,就算准备了10个名字去注册,发现还是重复的,光是名称核准就跑了好几趟。”市民王先生曾被企业“起名难”问题困扰很久,然而,从这个月起这将不再是问题。日前,我市发布了《关于发挥服务市场主体职能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逐步取消企业名称核准,全面开放企业名称库。

    被媒体称为“宁波‘19条’”的新政,甫一亮相就引来好评如潮。“营商环境是城市竞争的制胜法宝,也是市场主体做大做强的必备条件。对照这份《意见》,各类市场主体需要的市场监管服务和办事效率一目了然。从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宁波在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上的不懈努力。”宁波市委党校经济学部主任、教授宓红评价道。

    政策背景:

    顺应企业一线需求

    2013年10月,一场以“注册资本认缴制”“取消企业年检制度”为核心内容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拉开了全国范围商事制度改革的序幕。商事制度改革,旨在解决企业准入门槛高、程序繁琐的商事登记体制,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形成科学的市场监管和社会信用机制。

    四年来,我市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注册资本、前置改后置、“五证合一、一照一码”、简易注销等改革要求,商事制度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82.86万家,较改革前增长了45.8%。其中,内资企业32.1万家,注册资本3.7万亿元。

    随着市场主体的快速增长,宁波商事制度改革如何更“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市场环境?这个最新课题,摆在了宁波市市场监管局决策层的案头。

    今年以来,按照市委“大脚板走一线、小分队破难题”抓落实专项行动的要求,市市场监管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赴基层一线和企业开展调研,了解掌握企业需求和面临的问题。

    在调研过程中,市市场监管局发现,当前企业和投资者的需求,不再集中于税收、土地等政策方面的优惠,而是更多地考虑投资的安全性、创业的放心度、地方社会的诚信度,指向的是地方政府的法制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优胜劣汰机制等。

    市市场监管局党委经过多次认真研究,决定围绕“打造优质营商环境”这一主题,适时出台《关于发挥服务市场主体职能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

    上周,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市市场监管局递交的《关于发挥服务市场主体职能打造优质营商环境的若干意见》。《意见》提出了19条措施,努力打造宽松的准入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为我市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高地”。

    “这是宁波市场监管部门积极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打造优质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方面的新探索新实践。”市市场监管局党委书记、局长徐柯灵表示。

    宽进严管: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商事制度改革,是构建营商环境的重要一环,《意见》将其作为突破口,并以“最多跑一次”“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为抓手。

    “市场监管部门今年开展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是近年来组织实施的商事制度改革基础上的深化和提升。”笔者了解到,《意见》通过多措并举,千方百计减少市场主体跑腿次数和办事时间,积极打造既宽松准入又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实行全程电子化登记,努力实现市场主体和办理事项的全覆盖。《意见》提出,建立健全互联网企业登记申报系统,推行线上登记新模式,扩大电子营业执照应用范围,做到网上申请、网上审核、网上发照、网上归档,促进实体办事大厅与网上办事平台融合发展,实现企业登记“零跑动”“零见面”,方便海内外投资者和高层次人才远程登记。

    “现在,企业登记注册真正迈入‘无纸化’审批时代了!”宁波市罄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钱先生感慨道。来自市市场监管局的信息显示,截至9月底,我市累计受理网上名称申报21.76万条。

    逐步取消企业名称核准,全面开放企业名称库。根据《意见》,尚未列入国家行业分类的新兴业态和行业,可依据政策文件、行业习惯或者专业文献进行名称登记;对法律法规未作规定或者规定不明确的,充分尊重企业自主选择名称的权利,鼓励企业自主申报。“我们支持市场主体灵活选择名称组合方式,允许企业用政策、文献用语作为名称中的行业表述,尤其是全面下放了冠‘宁波’的企业名称核准权限,由1个地方办理改为16个地方同步办理。”市市场监管局行政审批处负责人表示。

    除了名称之外,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的特殊要求也是创业的一大障碍。为此,我市各地积极突破这一瓶颈制约,试行企业住所(经营场所)申报承诺制。今年9月18日起,入驻宁海县的市场主体(除负面清单外)只需凭一张《住所(经营场所)信息申报表》,即可进行登记办理。

    如今,我市正大幅度简化住所登记手续,放宽创业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登记相关证明文件要求范围,允许企业实行“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登记”“集中办公”“住宅商用”“工位号”登记,进一步释放各类场地资源,降低创业门槛。截至9月底,全市以新方式登记的企业已有1.87万家。

    围绕方便市场主体的原则,政府部门加强了自身改革。今年7月,我市出台《关于全面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和“联合审批、证照联办”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对23个行业实行“联合审批、证照联办”。“下一步,我们将按照‘能联尽联、能减尽减、能通尽通’的原则,加强综合窗口标准化建设,大力推进‘多证合一’、局所一体化、同城通办、政银合作等模式,方便群众就近就地办理登记。”徐柯灵表示。

    综合施策:

    五指并拢精准发力

    近年来,我市通过推进商事制度改革,促进了新设市场主体较快增长,极大地激发了企业活力,对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加就业和经济发展均起到了积极作用。经过四年的攻艰破难,目前商事制度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

    那么,如何突破“深水区”,啃下商事制度改革“最硬的骨头”?

    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专家认为,我市惟有打好综合施策组合拳,通过综合性政策文件的统筹、归纳和提升,创新政策,才能突破框架束缚,再创一片新天地。

    “在打造龙头引领的同时,要兼顾广大中小微企业,努力营造普惠成长的营商环境。”这位专家指出,针对小微企业“低散弱”的特征,相关部门要大力推进小微企业升级和“个转企”工程。

    数据显示,我市32.1万家内资企业绝大部分是小微企业,他们贡献了70%以上的生产总值、80%左右的外贸出口、60%左右的税收及90%以上的社会就业,已经成为宁波经济持续发展的稳定器。

    为了更好地服务小微企业,今年以来我市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打出了连环拳:首次举办助力小微企业快速成长的2017民企“双对接”活动月,共举办活动455场,扶持评选一批“小微成长之星”,推动了59个融资项目签约,融资额23.51亿元;在中小企业商标专用权质押方面进行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小微企业获得商标质押贷款余额达11.97亿元;我市法人机构小微企业贷款申贷获得率达93.5%。

    根据《意见》,我市将充分发挥宁波作为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作用,着力打造小而精、小而新、小而专、小而美、小而特的小微企业集群。鼓励支持小微企业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建立小微企业专业化服务联盟,加强精准服务。2017年全市新增小微企业3万家以上。

    结合宁波重大改革契机,积极推进市场主体转型升级。《意见》提出,要围绕我市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目标,利用工商总局商标局宁波受理处的窗口优势,支持企业通过单一国家注册、马德里国际注册体系、海外并购、营销推广合作等方式,实施品牌国际化战略。

    同时,开展定向培植扶优,创建国家网络市场服务与监管示范区,发挥宁波国家广告产业园区示范引领作用,精准对接和服务健康产业园建设,建立食品行业特色平台,助推市场主体向园区集聚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意见》提出的19条举措,覆盖了我市在市场主体准入、成长、壮大,从一类主体到一个特色区块发展过程中的服务和监管,可谓含金量高、干货足,将助力宁波经济转型升级。”专家如是表示。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日报